提到李时珍,一定会提到他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这更是他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尤其是他亲临各地收集药物标本,考古证今的精神,告诉着后人,何为做学问,再激励着后人,怎么做学问。这部历经27年完成的著作,让祖国的传统中医药,越发的熠熠生辉。
多数人对他的故事并不陌生,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其尝遍百草的故事。1552年,已经34岁的他开始动手重修本草。
不过,这期间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东汉时期,就有《神农本草经》,只是,从那以后一直到他所处的年代,并无一本著作可以总结性概括这400多年来,药物学上的发展。
“本草”一词,最早见《汉书·平帝纪》,由于《神农本草经》收录的多为草药,故可指中药、或中药类的书籍。
李时珍知道“本草”的重要性,不过,在著书过程中其多样性却让他感觉到:自己很难全部掌握它们的习性等特点。
于是,从1565年开始,他带着他的儿子和学生,开始实地收集标本。他们来到武当山、庐山等地,还拜当地的农民、药工等人为老师,对比参考历代医药书籍、经史百家书籍多达七百多种。
比如:其家乡蕲州,就出产白花蛇。李时珍就曾经跟着捕蛇人进山,捕捉白花蛇,观察后,果真如书上所写。
再比如:中药远志,南北朝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就说它似“小草”,而宋代的马志就批驳陶弘景不认识远志,就说其似“大青”。李时珍一遇到类似问题,就会以实物标本来解决困惑。
可以说,正是这种“求实”的精神,将“本草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高点。
李时珍从事医药学,既是必然又是偶然。其父亲李言闻,就是一位医生,医术颇为了得。
不过,在那个年代,就社会地位而言,从医不如读书人,所以,他父亲就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将来可以光耀门庭。他父亲本有个计划,大儿子接他的班,比较聪明的李时珍就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
不过,小时候的李时珍时常得病,却又生性好动、喜读书,特别对一些传奇、稀奇的故事有兴趣,同时,对其父亲收藏的带有图画的医书、药书的兴趣更浓厚。
按照他父亲的安排,他开始了科举之路。14岁那年他考取了秀才,不过再以后的考试就不尽人意了。
1540年,22岁的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这一次的状态比前两次还要糟糕,他前不久刚得过“骨蒸病”,以现代医学看,这是“结核病”。
李时珍当然没有通过乡试,甚至,身体更加糟糕。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科考,投身医学。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
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他先是对“死者”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1551年,他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由此声名传开。后为武昌楚王府的“奉祠正”,并兼管良医所事务。
但是,没过多久,李时珍便辞职回到家中,开始著书。
他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加以变革完善,完成了一共52卷的《本草纲目》。他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及《唐本草》等41种本草著作都有简要评价介绍。
此书是采用“目随纲举”的编写体例,所以,用“纲目”来命名本书。卷1、2相当于总论,卷3、4是“百病主治药”,相当于临证用药的手册,卷5——52是各论,收录药1892种,其中,附图的有1109种。
该书在刊行后极大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就连达尔文在其著作中还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该书很快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当然,李时珍除了著有《本草纲目》还对脉学及奇经八脉有研究,并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著作。可以说,李时珍有如此成就,虽有本人的执著研究,但也离不开家庭的环境熏陶。
其父亲就著有《四诊发明》,后来,他在著书时父亲还鼓励他必须要有求实的态度。
正是本着求证的精神,他让《本草纲目》成了一部举世巨著。这部巨著并非仅推动了中国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而是对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乃至化学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011年5月,金陵版的《本草纲目》还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记忆会是永恒,不过,在时光变迁中,很多传统药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继承李时珍当年著书的专研精神,应是对这本著作最好的传承。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
“张承辉博客”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名医(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1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