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打工时期”,他与“老板”们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一方面,他依附于人,听从调遣。
另一方面,他始终拥有只听从自己的力量,“自成一派”,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这是怎么回事呢?
微妙的关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数次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等人。(刘备与吕布之间更类似合作、竞争关系)
寄人篱下时期,他需要听从主公的调遣。
投靠公孙瓒时期,他奉命跟从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作战。
投靠陶谦后,他又奉命屯小沛,以拒曹操。
投靠曹操期间,“公遣刘备、朱灵要之(袁术)”,奉命拦截袁术。
投靠袁绍期间,他先是奉命与文丑一起进攻曹操(文丑被杀),后又两次奉命到汝南等地袭扰曹操后方。
投靠刘表期间,他先是奉命在新野“拒夏侯惇”,后又奉命屯樊城拒曹操。
但同时,刘备又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他手下,一直有关张这样的武将相随,也拥有一支时大时小的本部兵马,并常常能别屯一地,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天地。
所以,即便在他寄人篱下期间,主公们也没有把他看成一般下属。
投靠曹操期间,曹操没有把他拿来与荀彧、郭嘉、张辽、徐晃相提并论,而是将他与袁绍等军阀放在一起比较。
投靠刘表期间,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常见
其实,自成一派,并不是刘备的专利。
汉末时,各军阀的军队,本就是各豪强、英雄部曲联合起来的。
人家自己募的兵,自然是人家自己的私人财产!
如果人家来投靠你,你把人家的私人财产拿走了,以后谁还敢来依附你?
所以,各军阀之下,将领们虽然听从主公调遣,但将领们手下的军队,主公是很难改编、重组的。
比如:张辽、高顺,都追随吕布。
张辽是“以兵属布”,自己募集的军队,吕布无法直接改编。
而高顺的“陷阵营”,则并非高顺自己所募,吕布可以将该部交由宋续统领,战时才让高顺指挥。
又比如:曾有三位吴将去世,其子年幼。孙权想要让吕蒙统御这些军队。吕蒙连续上书辞让,继续让三将的儿子统御部曲。
再比如:孙坚去世后,所部依附袁术。孙策回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出继续统领父亲旧部。
所以,服从调遣、自成一派,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将领没有能力、实力或意愿将这份独立性发展成独立势力而已。
汉末时期,能够在颠沛流离中始终保持强大独立性,并坚持发展成独立势力的,只有三人:刘备、孙策、吕布。
当然,刘备能够保持如此强的独立性,还得益于当时的一个“漏洞”。
尚未修复的“漏洞”
尽管难以对私人武装进行改编,但是,主公们也不傻,他们都会想办法削弱将领们的“独立性”,确保将领们永远跟着自己走。
因此,军阀们后来普遍采取了“任质法”。
部曲将吏的家属,要集中生活到一起。
对于部曲将士们来说,家中老小一直跟着部队走肯定不合适,在后方找到安宁的地方安顿下来总是好事。
而对主公们来说···这些家属都是人质呀!有了这些人质,及时你将领想要“跳槽”,兄弟们也不会跟你走呀!
即使是刘备,也扛不住这样的约束。
吕布袭取下邳后,“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结果,刘备还军时,“兵溃”。
如果刘备军一直受到这样的限制,他也是难以施展开的。
然而,刘备的运气比较好。在刘备投靠北方军阀期间,“任质”制还没有成熟。
曹操是在官渡之战后,才开始推行该法。(李典等豪强的家属成为第一批被“安置”的)
而吕布更是讲究,直接把俘获的刘备家属归还了刘备。
如果刘备晚一些再“鱼入大海”,恐怕最多只能带上关张等寥寥数人,没有条件“依附”他人,而只能是纯粹地“投靠”了。
“打不散”的核心团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能否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关键还是核心团队。
张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依附刘表期间,尽管他的军粮需要刘表供应,但是,张绣仍然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其去就完全由自己做主。
转投曹操后,张绣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基本部队,并率“所部”多次作战,立有战功。
可是,张绣的核心团队被挖走了。
比如:顶级谋士贾诩,就被曹操挖走了。
即便仍保持自己的军队,但智囊等核心成员被挖走,张绣也就“独”不起来了,后来还要受曹丕的气,被迫自杀。
曹操也打过刘备集团成员的主意。
曹操曾表糜竺为嬴郡太守,其弟麋芳为彭城国相。
可是,二糜却辞去任命,一心追随刘备。
糜竺、糜方都挖不走,何况关羽、张飞呢?
后来,关羽一度跟从曹操,得到厚待,但关羽依然选择继续跟随刘备。
有一个“打不垮,拖不烂”的核心团队,刘备即便遭遇挫折,也始终能自成一派,随时复活。
各取所需
主公们也不会作赔本的买卖,他们愿意接纳刘备,并允许刘备保持强大的独立性,当然也是有所需要的。
尽管刘备集团保持着独立性,但他们替主公效力是靠谱的。
效力公孙瓒时期,刘备数战有功。
效力袁绍期间,刘备两度入豫,袭扰曹操后方,加重了官渡前线曹军粮草的困难。
而对陶谦、刘表等人来说,刘备则是求之不得的“强援”。
挖刘备之前,陶谦被曹操打得几乎崩盘了。
当时的陶谦,拥有精锐的丹阳兵,但手下只有曹豹这样的将领。他急需将才。
因此,他不惜增4000丹阳并给刘备,并表其为青州刺史,不惜血本挖刘备。
张绣投靠曹操后,刘表在北方失去了屏障。
刘表虽坐拥荆襄之地,却缺乏与北方军队作战的将领。
刘关张,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屏障!
总体上,除了背叛曹操外,刘备依附主公期间,办事靠谱,表现优异。
这种情况下,为何不各取所需,相互合作呢?
“流浪者”们
汉末的将领,大多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是,只有刘备、孙坚(及孙策)、吕布三人,不甘为人下,又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坚持发展成独立势力。
他们的特点是:实力胜过一般将领,但是,比之军阀,他们的实力基础又是薄弱的。
因此,他们都曾一度漂泊。
以他们的实力基础,要在北方逐鹿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是极为困难的。
孙策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转而向江东发展,很快就开拓基业,摆脱了流浪生涯。
刘备、吕布,在很长时间内依然在北方辗转。
吕布拥有强大的并州军,军事基础胜过刘备。
可是,吕布在“寄人篱下”期间,积攒的口碑很糟糕。
他的主公,丁原、董卓,悉数被自己杀害。
此后,辗转袁术、袁绍之下时,又劫掠无度。
同时,吕布在内部治理上,好手下将领的妻子,渐失手下的拥护。
失去了人心基础,吕布虽强,但一败而死,退出了历史舞台。
刘备的基础不及吕布,但辗转期间,虽处心积虑发展自己的势力,却办事靠谱,所行仁德,拥有很好的口碑和人望,同时,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跟随者的信赖和支持,磨砺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核心团队。
因此,刘备尽管数次失败,内部的核心团队始终不离不弃,外部对他的支持始终源源不绝,刘备得以败而不亡,屡败屡起。
最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点出了合适的发展方向,刘备得以摆脱“流浪”,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鼎足而立。
要在“流浪”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打造团结的团队,获取良好的口碑是坚持下去的基础,而要摆脱“流浪”,创下真正的基业,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这,大约就是汉末三位“流浪者”给我们的启发吧。
“张承辉博客” 刘备为什么到处投靠别人(那么多人跟随他称其为主公)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1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