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诗句古诗

1.游子吟的诗句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2、意恐:担心。

3、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2.游子吟 古诗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注释: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诗中指孟郊 。 吟:吟诵。

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 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3.古诗游子吟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4.游子吟中的古诗诗句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陈陶

原文: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顾况

原文: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5.游子吟 古诗全文

一、全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释义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三、作者 唐代孟郊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二、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三、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

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子吟。

6.关于《游子吟》的古诗赏析赏析简要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著名的《游子吟》.它亲切而自然地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所讲的“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意思同“歌”、“曲”相近.“寸草”,指小草,在诗中象征子女.“心”,指草在生长中抽出的嫩茎.这里语意双关,既指草心也指游子的心.“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爱.三春:即春天的三个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从每年的立春到立夏).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这首《游子吟》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张承辉博客” 游子吟的诗句古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7226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上午3:54
下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上午3:5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