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敕勒歌全诗意思
意思: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拓展资料:
1、原文: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3、创作背景: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2.《敕勒歌》古诗注释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后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3.《敕勒歌》古诗注释
名称: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体裁:民歌
作者:乐府诗集
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读 xiàn,呈现、出现。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敕勒歌的古诗翻译是什么 谢谢啊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原文: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一、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
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二、研究价值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
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
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敕勒歌。
5.《敕勒歌》的诗意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6.敕勒歌的古诗翻译是什么 谢谢啊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原文: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一、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
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二、研究价值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敕勒歌
7.敕勒歌古诗翻译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1.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4.笼盖四野:笼盖5.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6.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7.见:同“现”,显露。译文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8.敕勒川古诗的意思
古诗词今译 敕勒川古诗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啊,铺展在阴山脚下多么宽广。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啊!蓝蓝的天空广无边, 辽阔的草原绿茫茫,风儿吹过草低伏, 哦,现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古诗词欣赏 这首民歌反映的是阴山一带祖国山川的壮丽景色和敕勒族的游牧生活,意境开阔,感情真挚,描绘了一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画卷。 写草原,十分概括,抓住特点。
如写天,突出描写天的空旷高远;写草原,极力形容它的辽阔无边,草肥牛羊壮。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风格雄浑朴实,语言朴素,在写景之中洋溢着对祖国山川的深深热爱的情感。
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歌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北史》还记述了一段故事: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高欢攻北周玉壁,惨遭大败,忧虑成疾,谣传其中箭将死。高欢闻之,勉强坐帐以安抚将士,令斛律金(人名)唱敕勒歌,自己则与之合唱。
敕勒歌雄浑阔大,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歌妩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这种壮美的审美范畴,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
敕勒歌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9.敕勒歌的古诗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目录作品信息作品原文注释译文作品鉴赏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敕勒歌 年代:南北朝 体裁:词 作者:乐府民歌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敕勒歌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⑤牛羊。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阴山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通“现”,读 xiàn,呈现、出现。
【译文】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黄东雷书法《敕勒歌》《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
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
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
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
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87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
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
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
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
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
“张承辉博客” 敕勒歌古诗的意思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