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平仄

1.七律诗的平仄规律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 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如: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

3.绝句和律诗的平仄绝句或律诗的平仄有什么要求吗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4.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诗的押韵我实在不懂,该怎么押韵.平平仄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送你一首神诗,你一读就会明白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就这么简单.现代汉语中的平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5.【古诗平仄区分,基本句式,对仗及所押韵部李商隐的《禅》:本以

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徒劳恨费声.(平平仄仄平)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一树碧无情.(仄仄仄平平)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故园芜已平.(仄平平仄平)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我亦举家清.(仄仄仄平平)1、平仄:已在每句后标明.2、拗救:颈联出句第三字“梗”字拗,对句第一字“故”字拗,对句第三字“芜”字救上述两处拗字;尾联出句第三字“最”字拗,第四字“相”字救.3、对仗联:颔联、颈联.4、所押韵部:下平八庚.。

6.诗的平仄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

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咏史三王德弥薄。

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

“张承辉博客” 古诗的平仄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8786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上午9:43
下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上午9:4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