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释义: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释义: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释义: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唐代: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释义: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释义: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释义: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释义: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月上柳梢头”(释义: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释义: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释义: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点溪荷叶”(释义:点缀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释义: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释义: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发出声音)”。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释义: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释义: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空有姑苏台上月”(释义:只有明月空挂姑。
2.读诗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诵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睿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怎样读古诗呢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一,诵诗中句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有雨下 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首诗犹如一页历史的画卷,反复诵读,会再现当时社会的缩影: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一首诗犹如一则诲人的故事,反复诵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读了令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总之,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诵,要能够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 二,赏诗中景 古诗中有许多写景咏物的名篇,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语语如在目前,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 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像看到一幅高挂天空,直泻而下的瀑布图;读了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就像看到一幅春天自然风光图;读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像看到西湖夏日荷池图.这些诗以景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时,我们可以想想诗中的景,绘绘诗中的图,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在境中生神,境中生意,将自己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这样能够帮助记忆,促进理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审美能力. 三,悟诗中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它仿佛是既可囊括苍穹,又可温存大地的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谜,一个”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的秘密”.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曾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曾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热爱,对朝廷愤慨之情,曾震撼了多少爱国之士的热心.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明诗中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所谓”隐”,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文外曲致”,梅尧臣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要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把捉’意脉'”,”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用诗中语 古诗的”炼字与铸句”很讲究.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可以窥见一斑.学诗就要学诗的语言,要学习在语言中用诗,这样就能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倘若平时不善于言。
3.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一、分层理解法。
要记一首诗,先要弄懂它的含义。比如,根据叙事、写景、抒情的几个层次,归纳一下,了解全诗的大意,再反复读,印象就深了。
二、抓领头字句法。
背诵中常有这种情况,一些背得熟的诗,往往在中间卡住。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某段的领头字,就能很快接下来。这说明”领头字、句”,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
三、再现形象法。
好诗一般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经常在头脑中再现诗的意境和画面,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
四、定时快读法。
给自己限定时间,限定数量,如五分钟背出八行诗。读时逐渐加快速度,先稍快,再加快。要做到快而不乱,快而不错。这就迫使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记忆信息迅速输入大脑,获得强烈的印象,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五、运用手语,加上优美的旋律,用古诗吟唱的方法学古诗。
首先在识记古诗生字的基础上朗读,在正确朗读古诗的基础,借鉴快速记忆中的“节奏记忆”的方法,在有节奏的情况下来朗读甚至背诵,这可以增强对整首诗语感的把握,还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把整首诗储存在大脑中。但古诗还更应体现它的可欣赏性,所以简单的“背诵”是不行的。那种带有一定韵律的“吟诵”更能体现古诗的意境。
4.请问谁知道读古诗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诵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睿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怎样读古诗呢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一,诵诗中句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有雨下 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首诗犹如一页历史的画卷,反复诵读,会再现当时社会的缩影: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一首诗犹如一则诲人的故事,反复诵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读了令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总之,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诵,要能够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 二,赏诗中景 古诗中有许多写景咏物的名篇,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语语如在目前,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 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像看到一幅高挂天空,直泻而下的瀑布图;读了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就像看到一幅春天自然风光图;读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像看到西湖夏日荷池图.这些诗以景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时,我们可以想想诗中的景,绘绘诗中的图,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在境中生神,境中生意,将自己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这样能够帮助记忆,促进理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审美能力. 三,悟诗中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它仿佛是既可囊括苍穹,又可温存大地的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谜,一个”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的秘密”.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曾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曾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热爱,对朝廷愤慨之情,曾震撼了多少爱国之士的热心.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明诗中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所谓”隐”,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文外曲致”,梅尧臣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要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把捉’意脉'”,”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用诗中语 古诗的”炼字与铸句”很讲究.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可以窥见一斑.学诗就要学诗的语言,要学习在语言中用诗,这样就能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倘若平时。
5.阅读古诗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张承辉博客” 读古诗的方法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