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导语:该剧一开篇即让人看到了“反腐”的威力,第一个大案就是某部委某处长贪污几个亿,副市长潜逃国外。令人惊叹的大胆设定和表现力度,以及气氛紧张、节奏紧凑的戏剧味,令不少年轻观众大呼过瘾。这里喷嚏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观后感一: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透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透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务必靠自觉、靠严格自律,持续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能够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前人教诲语重心长,实实在在地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兢兢”,是谨慎留意的样貌;“业业”,是诚惶诚恐的样貌。兢兢业业,就是一种极端负责、生怕有什么闪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高度自觉的“自警”精神,是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的修养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质,“自警”精神是抵御诱惑的武器,“自警”精神是持续廉洁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精神是平衡权利与职责的天秤。天下事无不成于节俭而败于奢糜。我们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刻自警,增强自律,进一步开展好工作。
观看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深受教育,也有几多感慨。是阿,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
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盼,国家的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就应怀着敬畏和感恩心理,围绕“权、利、廉、责、德”五个方面,时刻自我警醒,时刻自我约束,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领导干部。
作为国家干部,如果不洁身自律的话,那么最终会得一应有原下场。曾多次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自己的口袋的袁学林所说“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时此刻,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要让利欲熏昏了头脑。
观后感二: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十分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以前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能够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此刻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十分好,小说家务必应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务必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述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必须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十分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十分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忙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之后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不见,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述,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期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明白,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应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观后感三: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纸醉金迷的生活,灯红酒绿的沉醉,温香软玉的怀抱,富丽堂皇的别墅……这一切的一切,任何人都会为之疯狂,为之着迷。毕竟,欲,人之所本也。然而,撕下华丽炫美的表皮,里面究竟有没有腐败的气息呢?
像赵德汉此类的官员,正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没有弄清,在面对巨大纸币的诱惑时,毫无“舍生而取义者也”之感,他得到了不应属于自己的巨额,损害了人民的钱财,当他买了别墅面对巨额发呆时,外面又有多少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呢!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是作为一名官员,但凭有一点良心,也不能这么做啊!赵德汉这阵腐败风气,着实吹醒了一部分人。
这些官员,表面上风光无限,认真负责,实际道貌岸然,内心糟粕,可真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那一张张虚伪的笑脸下,他们上下其手,串通勾结,欺骗政党,损害人民,简直不配为官!为了利益,他们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的得意门生,感情深厚的学弟,都痛下杀手,他们这是怎么了啊!当然是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也许当初他们也有过一股子干劲儿,也有过一腔热枕,不过被利益与右诱惑冲的四分五散,剩余的那些,也仅仅是对于本职工作的完成了。真是今人可恨又可气。
孔子曰:富与义,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毕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布衣尚如此,况于官员乎?而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国爱党,把国家的事作为己任,以己之行,成德之浩然!
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高一:杨英杰
——题记
担任处长职位的赵德汉,当反腐集团查询时,正位于破财小房里吃这再普通不过的炸酱面,一脸老实朴素的模样很难使人相信他竟然贪赃了数亿赃款。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可是竟然私下行贿受贿,徇私枉法。当他面对巨大金额痛哭流涕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这样又有什么用呢?该犯的罪不该犯的罪,都已然犯了,此刻的清醒又有何用?作为祖国的官员,人民的儿子,就要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任何的贪念,邪欲,都不应存在。当他心里的正义被邪念打倒时,当贪贿的快感刺激了他自己的神经时,党与人民的利益可不会被抛之脑后,沉入深海?
而高育良,祁同仁,陈清泉,则又是另一种腐败风气了。他们或身职要位,为权高位重,或德高望重,然其内的本质,也令人深恶痛绝。他们玩忽职守,徇私枉法,以自己的权力撕破了道德与正义,打开了贪污潘多拉的盒子。他们把老百姓们的信任,中央国家的良心,放在玻璃渣里,碎成了一摊又一摊的鲜血,血淋淋的,不忍直视。也许会有人把责任归于小高姐妹俩,但是,若一个人的意志力足够强大,又怎会陷入艰难的环境呢?
反观侯亮平,凛然一身正气,豪气直冲云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带着中央的尚方宝剑,以正义的使命,斩开了腐败的荆刺,哪怕深陷漩涡,性命危在旦夕,也从未退缩放弃;陈老更是令人敬佩,为党与国家奋斗了一生。他80岁高龄,仍与腐败分子作斗争,那高举火把的一夜,照亮了百姓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最终,他倒下了,倒在了昏迷不醒的儿子身旁,也倒在了社会主义之下。这奋斗的一生使我们心酸,更使我们感动;再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易学习,吕州的成就这是易学习的努力。想这样的人,一定还有不少,正是他们用一盏盏光明之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走向了富强。
让我们做一名正直爱国的人,让浩然之气撒遍神州大地!
——后记
“张承辉博客”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7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