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甘薯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摘要总结江淮分水岭地区甘薯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用、培育壮苗、整地施肥、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方面内容,以供甘薯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甘薯;栽培技术;绿色;优质;江淮分水岭地区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16-0009-02
江淮分水岭地区地处安徽省中部,年均降水量900~1 000 mm,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候灾害频繁,特别是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高温干旱天气频发,不利于旱茬作物生长。甘薯性喜温、耐旱、耐贫瘠,适度发展甘薯产业有利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1]。
近3年来,安徽農业大学江淮分水岭试验站在定远县加快甘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甘薯种植效益不断增加,甘薯产量和品质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本文示范集成了一套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甘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1品种选用
根据市场需求分别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商品性好的专用优质品种。江淮分水岭地区适宜鲜食及果脯加工型甘薯品种可选择苏薯8号、烟薯25、普薯32、龙薯9号等;适宜淀粉加工型品种可选择徐薯18、徐薯22、商薯19、济薯25等;食用紫薯可选用宁紫1号、徐紫薯8号等。严禁从甘薯小象甲、甘薯茎线虫等检疫性病虫发生疫区引进种薯种苗。
2培育壮苗
春薯种植大户可选择温室大棚育苗,农户可选择小拱棚育苗;夏薯采用露地育苗。
2.1种薯处理
剔除病薯块、受冻薯块,选择无病无破损、具有本品种特性的健壮种薯,并采用药液浸种,预防病害[2]。
2.2适时育苗
春季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即可在大棚内育苗,或采用薄膜覆盖小拱棚育苗。大棚育苗、露地育苗时间分别在3月中旬、3月底至4月上中旬。排种后30~40 d可采苗移栽。
2.3排种
用斜排法将种薯头尾相压约1/3,种薯要顶部向上,做到上平下不平,以利于苗多而整齐,用种量按栽插春甘薯地需种薯1 050~1 200 kg/hm2计算。排完种后,用沙土填满种薯的间隙,随即浇水湿透床土,然后盖土5 cm左右。
2.4苗床管理
要掌握“前期以催为主、中期催炼结合、后期以炼为主”的原则。采苗前3 d左右浇1次透水,之后停止浇水进行炼苗。
3整地施肥
红薯起垄栽培便于排灌,利于抗旱防渍;加深土层,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大土壤与外界的接触面而使受光面积增大,加大土壤昼夜温差。红薯需肥量大,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再次。增施底肥特别是施好催苗肥,可促使茎蔓迅速生长。基肥一般施土杂肥30~45 t/hm2、甘薯专用硫酸钾复合肥525 kg/hm2,无农家肥时,增施专用肥。为促进薯苗早发,可于栽苗时穴施适量氮肥,注意苗、肥隔离。栽后浇水封穴。
4移栽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所选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栽插期。一般来说,江淮分水岭地区露地4月下旬至6月下旬均可以栽插。苗龄30~35 d、苗高达30 cm时,即可采苗。剪口距离床土3~5 cm,所采薯苗要求长20~25 cm、具有5~6个节、色泽浓绿、叶片肥厚、不带病虫害。栽插密度应根据所选品种形态、土壤肥力、栽插期确定。掌握“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早栽宜稀,晚栽宜密,长蔓品种宜稀,短蔓品种宜密”的原则,密度一般在5.25万~6.75万株/hm2。
5田间管理
5.1查苗补缺
栽后5~7 d,选用健康种苗,查苗补缺。
5.2化学除草
封垄前结合松土培垄,浅锄灭草,种植面积大的可选择低毒、安全的除草剂进行化除。栽后1周内可用72%异丙甲草胺1 800~1 950 mL/hm2兑水750~900 kg/hm2喷雾,秧苗较大时可用20%精喹禾灵乳油187.5~262.5 mL/hm2兑水750~900 kg/hm2喷雾,喷雾时尽量避开薯苗。
5.3及时控旺
春薯栽插后45~60 d,有旺长趋势的地块可选择烯效唑均匀喷施茎叶,隔5 d喷1次,连喷2次,可起到有效的控上促下作用。严禁翻蔓。如遇干旱天气不必喷施。
5.4肥水管理
甘薯生长期间一般不浇水,若久旱应及时补墒,遇涝渍时及时排水。栽后30 d内,若植株长势偏弱,追施氮肥宜早不宜迟;7月下旬至8月多高温干旱,不宜追肥;后期有早衰迹象的,主施磷钾肥,可喷洒0.5%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优质叶面肥等[3]。
6病虫害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有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病毒病等,虫害有甘薯天蛾、斜纹夜蛾、蛴螬等。生产上要选用多抗高抗的品种和脱毒种苗,实行严格轮作制度,建立无病种薯田。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防治病虫害[4]。
7适时收获,安全储藏
根据不同用途适时收获,在收获过程中做到轻刨、轻装、轻运、轻卸。甘薯储藏前,储藏窖要全面清扫消毒;要严格剔除破伤、带病、受水浸、受冻害的薯块。储藏窖窖温保持在10~15 ℃之间,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
8参考文献
[1] 盛家廉,袁宝忠.甘薯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 马代夫.我国甘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11):21-24.
[4] 曾燕楠,程润东,王勇,等.江苏丘陵地区鲜食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3):76-78.
作者简介杨晓琴(1971-),女,安徽枞阳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与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0-04-26
“张承辉博客” 江淮分水岭地区甘薯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8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