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不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成就斐然。很多人都为他七岁时登华山时所作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诗句折服,其实他在二十岁左右写的五律《春日登楼怀古》成就更高,尤其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名声更大,流传更广。这一写景名句,甚至被当时翰林图画院作为考题,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首诗。
举头红日近
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这首诗大意是:无事登上高楼远望,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高楼聊引望
古代文人墨客每到一地必登高,登高必思乡怀古,思乡怀古多惆怅悲凉,但寇准这首诗却不落窠臼,也许因为他年轻。寇准二十岁左右初任巴东知县的时候,登楼远望,写下这首五律。首句一个“聊”字表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个“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却无悲凉惆怅之情。
杳杳一川平
首句“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写远望,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颔联“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俯瞰。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也不见船家。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人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漂浮在水里。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颈联“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写抬眼见闻。当诗人将目光移向荒村时,已近黄昏,只见村里冒出了缕缕炊烟。高楼不远处的一座古寺里,不时传出几声黄莺的啼鸣。流水、渡船、炊烟、黄莺啼鸣,这一切莫不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所以,自然引出了尾联“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在那遥远的渭水河畔,有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田园家业,有我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此时定有无限感慨,诗人却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令人回味无穷。
荒村生断霭
这是一首优美的登高怀乡之作,却丝毫不见惆怅沉重之感,反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如此一来,对仗工稳、浑然天成、生活气息浓郁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联就成为了诗的中心。而这一联显然是化用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不但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的化用,更是全诗意境的化用,取得了比原诗更好的效果,荒村野渡意境鲜明,甚至比原诗更丰厚些。据说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翰林图画院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而在当时,绘画是被并入科举取士之列的。这都说明这一联被人如此激赏,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其他几联都为它所掩了。
深树语流莺
有意思的是,当时大部分考生都画成孤舟系岸,几只白鹭停立在船舷之间或几只寒鸦栖息于篷背之上,唯有一人画一船夫斜卧船尾闲吹竹笛,同样是野渡孤舟,一苍凉一闲适。你认为哪种画法更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画呢?欢迎讨论。
“张承辉博客” 春日登楼怀归诗歌赏析(春日登楼怀归翻译)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9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