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型拍卖会都是钱币收藏界的风向标。从参与人数可以看出钱币收藏的热度,从竞价信息可以判断藏家的消费能力。
今年诚轩春拍的机制币专场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刚一开始就频出高潮,大清长须龙样币500万成交,丁未一元铜制样币85万成交。
大清长须龙是宣统三年,由意大利雕刻师鲁乔奇设计,天津造币总厂试铸。
当时设计了五种样币造型,长须、短须、曲须、大尾、反龙,最终财政机构决定用曲须龙作为流通银币,批量生产。
其它四种都只有样币,数量稀少。其中长须龙从图案设计和铸造工艺来说,都属于我国机制银币的巅峰之作。
本次诚轩拍卖藏品是一枚63分的大清长须龙,正面光洁无暇,背面长期氧化形成了均匀的褐色包浆。
此币来源于海外华裔收藏家族,早年曾有多次参拍记录。这枚传承有序的长须龙最终成交价500万。
大清丁未一元只有样币,分为铜制和银制。这枚铜制样币没有品相分数,属于清洗币,未流通级别,最终成交价85万。
它是著名钱币收藏家耿爱德的旧藏,曾多次出现在海外的各种专场拍卖会。
外籍人士耿爰德是中国机制币收藏大家,马定祥先生曾是他的顾问。耿爰德清末时期就来到中国,在银行工作,后被民国政府聘请为金融、造币顾问。
他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机制钱币铸造有详实的数据和透彻地研究。他是中国近代货币的权威专家,出版过多本中国近代机制币图书,目前很多钱币信息都是以他的数据作为参考。
当然,耿爰德离开中国的时候带走了不少珍贵钱币,这也是一大损失。
我查阅了近年的数据,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63分的长须龙500万成交,前年64分的长须龙却只184万。丁未一元铜币无分的85万成交,去年62分的丁未银币却只34万。
不管从品相还是材质,这两枚币的价格都有些离谱。这种过分的热情,或者说是疯狂的现象是什么造成的?
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首先,近年钱币收藏从传统渠道向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发展,了解、接触、参与钱币收藏的人群变大了。
这些新参与的藏友中不乏实力雄厚的成功人士,他们为了自己喜爱的藏品会勇于竞争。
其次是这两枚币都属于传承有序的名家旧藏。这种大藏家的藏品,多次公开拍卖,每次的来源去向都清楚明白,相当于有了一个身份证明。
贵族血脉或许很多,身世清白,多次出现在公共场合的直系血脉,无疑更能受到大家信任和青睐。
更关键的原因是,这两枚钱币是我们流落在外的文物。大家可以看到,明明是中国近代机制币,拍卖来源却是外籍人士。
它们在外流浪了几十年,如今看到了就一定要把它们留下来。钱花了可以再去赚,机会失去了就不知何时能再遇到。
收藏家也是有血性的,看见流落在外的文物,或许竞价时没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而是有一种让它们回归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很多人认为收藏是假的,拍卖是忽悠,仅仅是因为收藏没让他们获取利益。
他们却不知道,民间收藏家为文物回流做了多少贡献,花了多少钱。
“张承辉博客” 价值500万的大清龙币图片(大清龙币现在一个价值多少)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1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