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易水送人》的大意,注释,原文,背景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原文
于易水送人⑴
此地别燕丹⑵,壮士发冲冠⑶。
昔时人已没⑷,今日水犹寒⑸。[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2]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2]
创作背景编辑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2]
2.古诗易水送别的意思
古诗《易水送别》全诗的白话文意思是: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全诗原文如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扩展资料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3.诗<<;易水送人>>;是怎样的
易水送?e 作者:?宾王 此地?e燕丹 ?咽矿?冲冠 昔?r人已?] 今日水犹寒 【注解】: 1、易水:水名。
2、燕丹:燕(读作一ㄢ)太子丹。他叫荆轲去刺秦始皇,在易水地方送?e。
3、?咽浚褐盖G轲。 4、水犹寒:太子丹送荆轲,?e於易水。
荆轲接?Χ柙唬骸革L??兮易水寒,?咽恳蝗ベ獠?瓦?」。 【语译】: ?年荆轲在这?l易水?,告?e了燕太子丹, 荆轲唱著慷慨悲?训母杪?,激?拥妙^?竖起,彷?芬ذ衙弊咏o冲掉了, 那?r候的英雄人物都早已?去世了, 而这?l易水?s仍然是那麽?拥谋汗恰? 【赏析】: “此地”,即?题中的易水。
“?咽矿?冲冠”,用?砀爬??悲?训乃?e?雒妫腿宋锛ぐ嚎犊男那椋磉_了?人?ηG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送?e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的这种??法?s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了那些朋友交往、?e情依依、?e后思念等等一般送?e?的常?的?热荩擒弦闹β比胧肥隆_@种破空而?淼墓P法,反映了?人心中蕴蓄著一股难以遏止的??激之情,借?压乓钥瘢? 「昔?r人已?] 今日水犹寒」这一句也就是全?的中心所在。 它寓情於景,不?H意味著荆轲那种不畏??暴的高风亮?,千载犹存;而且?隐含了?人?ΜF??环境的深切感受。
中用“已”、“犹”????词,既使句子?得自然流利,也使音??得纡徐舒?,读?斫o人一种?肠??庵校辛Φ厥惆l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
4.求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的翻译,写作背景,诗词赏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
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诗句赏析】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张承辉博客” 古诗于易水送人诗句意思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