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家的古诗词有哪些
月是故乡明,家是诗人心灵最好的,最后的归宿,一起聆听诗人对家的阐述.
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
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关于家的诗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3.写家的古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
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
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
诗中的“欲”。
4.描写家的诗句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白居易思乡诗三首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 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引 ―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苏遮幕》[宋]周邦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5.写家的古诗
九时九月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苏遮幕》[宋]周邦彦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想家
6.描写家乡的诗句
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
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
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
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写家的诗句,名言,
1、相关诗句: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简析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8.描写“家”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家”的古诗词如下: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5.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6.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9.请问有哪些描写家的古诗词
描写家的诗月是故乡明,家是诗人心灵最好的,最后的归宿,一起聆听诗人对家的阐述.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写家的古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
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
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
诗中。
“张承辉博客” 写家的古诗词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4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