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各种谦逊客套的表达词句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 宾客到来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 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 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 盼人指点用“赐教”; 请人帮忙说“劳驾”, 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人办事用“拜托”; 尊称老师为“恩师”, 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称“节劳”, 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 女士年龄称“芳龄”。
2.关于告别的古诗
送兄七岁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
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
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这有《赠孟浩然》可证: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
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
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重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
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
“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
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
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
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
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
3.关于告别的古诗
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
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
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这有《赠孟浩然》可证: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
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 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
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重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
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
“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
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
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
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
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
4.“足下”,“令尊”、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5.10首简单点的古诗,还有间断点的赏析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赏析 这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 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
“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品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
6.有关离情别绪的古诗词+赏析+作者简介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3]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此刻,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常会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4] 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后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
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必如是方可谓之。
7.求:各种谦逊客套的表达词句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 宾客到来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 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 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 盼人指点用“赐教”;
请人帮忙说“劳驾”, 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人办事用“拜托”;
尊称老师为“恩师”, 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称“节劳”, 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 女士年龄称“芳龄”。
8.酒桌上的一些客套话,敬酒词都有那些啊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
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
“张承辉博客” 客套的古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5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