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它的内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惧、衰老、婚姻、社会等等,几乎人生所有的命题。每一章都闪烁着莫里这个可爱老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学。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
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
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可这仅仅是个开头。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读《芙蓉镇》缘起它的作者——古华,读书时省下钱买了后却只看了几页便被搁在一角,也许是那时考试时间紧不得不停了它,也许是兴趣不大,自己也已记忆不清了,工作后它就一直放在书架上,忽然有一天整理书架才想起这本未曾读完的作品,急迫之心可想而知。
芙蓉镇原名王村,王村古镇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芙蓉镇》以它那散发着浓郁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这一点。他写古今新旧风俗,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内容,“革命”和“造反”换来的市场萧条;“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三忠于四无限”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新风”恶俗,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种.种虚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独特的氛围和环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经济生活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这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是镇上“圩期”的变化,便是百姓们生活情状的一个标志。芙蓉镇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后来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半月圩又改为五大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将俏丽善良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耿直义气的“北方大兵”谷燕山、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满庚、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
小说最后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忙着治理芙蓉河;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又忙着“采风”;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前襟上挂满了像章,声音凄凉地喊着:“千万不要忘记啊──”、“,五六年又来一次啊──”“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像鬼魂幽灵徘徊在芙蓉镇。
的确,如今哪座城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夜深人静是想过去与现在的世道,也想人与人之间的可喜与可悲。由此感叹:对于浅薄者,宽容是蓝天的深邃;对于偏执者,宽容是大海的辽阔;对于落拓者,宽容是夏夜迷人的星斗,为你点燃生命的激情;对于悲观者,宽容是冬日温暖的阳光,为你烘焙冷都的希望;对于受挫者,宽容是温厚的手掌,搀扶着你摇摇欲坠的信念;对于迷途者,宽容是黑暗中坚守明亮的路灯,夜夜等候你的皈依……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近来,我阅读了古华的《芙蓉镇》,这本是非常渺小的一点,如其本卷一样轻薄。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81年版本,是非常原始和珍贵的。拿到时,就被它的独特吸引了。
在课堂上,老师曾轻描淡写地提过了这书的名字一一芙蓉镇。我了解到,这本书取材于一个死了两任丈夫的疯寡妇的故事。每当我在街上看见形形色色,穿戴不同,尤其是看起来落魄潦倒的人都会想: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会是现在这幅样子?
在我兴致勃勃地打开书卷时,里面的内容却在一点一点地消磨我的热情。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会按顺序逐一讲来。
在目录页之后,是作者的自序,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这也是全书的主题。当时我是这样想的,然而看到了结局,我却有点怅然若失。经历大劫难的淳朴小山村,面对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入侵,形势的确变得严峻,例如:芙蓉河水污染、造纸厂和酿酒厂因为选址不科学造成的经济纠纷和人情牵扯,等等。可是,在其他的风俗描写时,小镇人民的生活确实是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长期被污蔑的秦书田官复原职,谷燕山当了镇长,原先天天妄想靠运动发家致富的王秋赦疯了。这是典型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而在文中,写到“政治闯将”李国香因私情要对胡玉音动用酷刑时,作者突然略写了,而用一句“读者不忍看,笔者不忍写”搪塞了过去。可见作者在描写现实的残酷性方面有所保留,只说“反正比这更为原始酷烈的刑罚,都确实发生过。”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一方面,我会想那酷刑真的实行了吗?读到后大概是真的。另一方面作者所写的“不忍”真的是不忍吗?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是不忍还是不敢?在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倒台许久的时候,小镇上还是弥漫着一种担忧的氛围。也因为运动根子王秋赦说运动六年就来一次之类的疯言疯语,已经历尽十几年的劫难的芙蓉镇居民还会不会再次有“运动”降临?这些问题想必在当时的人的心里也是一样的疑虑。还是说刑罚实在残酷,而作者不会写?这些都不得而知。
作者在后记里称自己还较年轻,还需要多多学习努力。但本书的小镇人物风情都十分亲切自然,是那种会让人坦率地说“我一口气读下去了”的类型。除了小镇的群众,着重描写刻画的主角也是非常出众的,可以说是典型。其中,唯二能激发我强烈感情的就是李国香和秦书田。然而,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
李国香是个女政治家,可以说是手段毒辣,行事霸道。她有这样狠厉的作风,一方面是她出身高,又有长辈提携,加上她头脑聪明政治道路几乎顺风顺水。也正是她,把芙蓉镇搅得昏天暗地,让小镇在运动期间人人自危,鸦雀无声。而这样的在大家看来坏透了的人除了只是在运动时被红卫兵戴了一次帽子,在运动结束后也都是步步高升,没有遭遇任何磨难。
秦书田这个人是全书性格反转最大的。刚开始,我看见他时,只觉得这个人麻木不仁,整日浑浑噩噩,甚至还有点腐朽气,有种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无奈感。但,看完全书再回顾就发现他是为了自保才把自己变成这种得过且过的人。而且,他在不同的时期都在默默帮助众人,可见其本质正直纯洁。如:胡玉音回到小镇找亡夫时,他安慰她,叫她躲起来,任她发脾气;谷燕山凌晨醉酒倒在街上,虽然没有明说是谁将他背回家,但很有可能是秦。
作者说,听到寡妇的悲剧触动很大,但又觉得照搬故事没有新意才这样写了。但我觉得,寡妇的故事还有另一种写法,不是将悲剧变成喜剧,而是注重乡村悲剧性的着重刻画,这样作品的深度也会更胜一筹。小说只是讲故事是不够的,如果只是把故事讲得生动也是不够的,这些都只是我的拙见。我才疏学浅,如有冒犯,敬请谅解。作者:吴彤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欢畅流过。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的腹地,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故此,镇子得名“芙蓉镇”。而后十三年的故事,便发生在平静而又混乱的芙蓉镇里。
《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小说,同时也因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优雅与美丽。书中有背叛盟誓的黎满庚,也有坚守承诺的秦书田;有出卖自我的王秋赦,也有忠于良心的胡玉音。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真实与虚假,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一个幽灵般的声音在喊。
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性格,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
回过头张望张望我们的世界,一个多月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撼动了整个华夏大地。大灾大难中,年轻一代挺起胸膛,揽下了更多的责任。被舆论评论为“娇气”、“懦弱”的80后、90后带给社会太多太多的感动。黑暗的废墟中,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支撑了整整九天九夜的生命;而生死战场上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满是认真的脸温暖了所有人的心田。“小雪,你一定要活下去……”的祝福和“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请求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人性的美好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抵抗着自然发出的怒吼。
如今,芙蓉镇热闹如初,大地的裂痕也在渐渐愈合。人们兜兜转转,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而我们——这群青葱少年,也将继续前行在清馨的时光中……
2022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例800字
“张承辉博客” 2022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范例800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6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