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特别难懂,不仅文白夹杂,穿插方言,而且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多年过去,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我,偶然翻到《野草》这本书,突然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矛盾,读懂了他身处乱世的清醒和执着。
《野草》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后期所写,是他的唯一一本散文诗集,共收录了《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等23篇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互相勾结,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鲁迅先生通过这本散文诗集,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对黑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以及对英勇挺身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秋夜》开头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过这句话,当时只觉得是鲁迅先生的黑色幽默,却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长大后再读到这句话,才理解了他所表达的情感。同样是枣树,这一株与另一株却合不到一起,甚至仿佛形成了对立关系。有人认为,他是在表达跟周作人兄弟反目的悲凉和无奈之情;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在用树木品种的单一来衬托自己的孤寂和迷茫;读完才发现,枣树还象征着与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在鲁迅先生笔下,枣树虽然落尽了叶子,被打光了果实,只剩下伤痕累累的树干,但却有几枝默默地像铁似的直刺天空。枣树就是我们英勇的革命先烈,在受尽压迫的艰难境况下,仍坚持自己的信仰,拼尽全力与恶势力作不懈的斗争。正因为有这一个个为革命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才最终打败了旧中国的恶势力,迎来了我们今天崭新的中国。
曾经有一段时期,鲁迅先生处于孤独、彷徨和迷茫之中,于是,他写了一首《影的告别》。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影是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反抗意识,他想要离开被恶势力统治的腐朽的旧社会,却始终在这不明不暗的境地中彷徨,找不到离开的路。“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这段话说出了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正处于的是黄昏还是黎明,但就算被黑夜卷没或被光明消灭,也不愿意偷生苟活在不明不暗的境地。有道是“形影不离”,形不能离开影,影也不能离开形,两者不可分离。但是现在, “影”却要向“形”告别了,不愿再跟随这个“形”,宁愿为了光明而献身,而灭亡。虽然我生活在光明的新中国,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我能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的那种悲愤和无奈,那种内心挣扎着想要逃离,却无处逃离,最后宁愿选择灭亡也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心情。
鲁迅先生通过独特而犀利的文笔,控诉社会的虚伪、冷漠和丑恶,批判向恶势力低头的卑屈行为,厌腻奴隶般的求乞者,嘲讽麻木不仁的旁观者。他在《题辞》中写道: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又写道: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他渴望有一天,“地火”能喷射而出,将“地面”上的一切全部烧掉,充分体现了他摧毁旧世界的决心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信赖。鲁迅先生把他的悲愤和彷徨,渴望和反抗,探索和追求,都写入了《野草》里面。可以说,《野草》是鲁迅先生的灵魂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鲁迅先生竭尽所能地渴望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沉睡的民众,拯救国人。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记住在困境中从未停止与恶势力斗争的革命先驱,记住野草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张承辉博客” 野草鲁迅先生原文(鲁迅的野草主要思想内容)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