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在小学教材中,古诗词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下面张承辉就和大家分享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来欣赏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1
听过很多节古诗词教学课,但张海宏老师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却让我回味久久。
当老师把《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三首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种质疑的:他这节课如何能把三首诗教完,会不会也是蜻蜓点水?会不会一篇教给方法,其它的自学?这也太落俗套了。
教学开始,张老师让孩子从题目中、从内容中比较了诗和词的区别,让孩子明白了词有词牌名、词的字数不像诗那样工整,所以也叫“长短句”。这个环节吸引了我的注意。自己以前的教学中,教过那么多首词,还真的没有把词的相关知识再稍微深入的给孩子讲一讲。
接着,张老师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三首诗词的方法:借助插图、注释、工具书、课外资料理解诗的大意,于是在学生的汇报中,老师的巧妙点播下,前两首诗的诗意轻松理解了。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蜻蜓和蝴蝶飞过,还说这里很安静呢?”立刻又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最后老师让孩子对比阅读了《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又对比阅读了《四时田园杂兴》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几首诗之间的联系都被孩子们发现了。我不禁暗暗赞叹,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高明,这些零散的诗被老师一整合,会在孩子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张老师侧重了写,将文本分成“溪边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和“三个儿子劳动”三个画面,降低了写的难度,巧妙帮孩子理解了古诗的意境。最后老师问孩子:当你看到哪些情景时,你会想起这些诗句?孩子们立刻将所学到的古诗词和生活联系起来。
听完课之后,我不禁暗暗赞叹:果然是名不虚传。整节课,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但是他的教学却如涓涓细流,渗入孩子们的心田。一个一个恰当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孩子不断的产生新鲜感、惊奇感、画面感,不断地激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这节课我看到了古诗词的教学同样指向了表达,指向了写作。教学环节看似简简单单,课堂教学看似轻轻松松,其实老师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其实并不简单啊!张老师在说课时告诉我们:古诗词教学要经常这样一组一组地教,让孩子把自己储藏的诗词梳理出来。古诗词教学不要冷冰冰,要让孩子们和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他的话又为我打开了教学的思路。
看着台上博学而儒雅的张老师,我不禁赞叹:果然是课如其人!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2
今天带学生一起学习了《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在学习《山居秋暝》的基础上,学生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
在学习《山居秋暝》时,让学生回想以前的学习方法,先看题目,从题目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很快,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获得时间,地点等信息。在理解山居时,引导学生使用“叠加”法进行理解“山中的居所”。
在学习诗歌内容时,我先带着学生寻找学生: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很快找到。然后再具体学习前两联,想象画面:在这两联诗歌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很明显在这个环节中,难度增加,学生的理解很浅。学生回答:我看到了月亮,看到了流水……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拆字扩词,再次采用叠加法尝试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物,如:【 皎洁 】的月光 【浓密】的松林 【潺潺】的清泉 再如【 空旷的山林】【清澈的泉水 】
我采取板书挖空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学会在学习古诗词的扩词法。然后让学生把一句诗中出现的多种景物,动词,等连起来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试着说一说,这个时候效果就明显了。学生能用完整的一段话,把前两句诗说下来。
在这两句诗的教学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掌握想象画面的的方法。最后两句,我就让学生进行自学理解,运用刚才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而且语言表达越来越丰富,想象力也更加的丰富。
前三句写景,在学生说到最后一联时,我借机让学生想一想,此时的作者面对这好山好水发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感叹,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山林美景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接下来再进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讲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山居秋暝》中的方法,去感受这两首诗词中的画面,这节课我不在多讲,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理解。
在《枫桥夜泊》中,在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学生重点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最后的反馈也让我非常满意。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寒霜布满了天空;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慢慢落下;我仿佛看到了江边的枫叶在风中摇曳;我仿佛看到了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闪烁;我仿佛听到了一阵阵的乌鸦啼叫声;我仿佛感受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缠绕无法入睡……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经打开,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起来,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把这些意象连起来,一句一句得说一说诗的大意,很明显,这次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够很流利地说出前两句的画面。
在《长相思》中,我采取和《枫桥夜泊》中相似的教学方法,先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再整体想象画面,最后体会诗人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的思乡之情。
本次教学的不足
1.朗读形式不丰富,朗读太少,没有做到在朗读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2.静态和动态描写分析太少。
3.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不丰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3
精挑细选的诗歌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但愿能助快速写好稿件。
诗歌解读学习总结 7月15日参加了宜宾市组织的研修学习,通过学习、交流,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在古诗文鉴赏与解题方法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就古诗歌解读与解题方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古诗歌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
一、形象分析
诗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诗词情感的载体,是指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对象。
(一)形象的分类:
1、诗人自己的形象。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为了便于抒发自己内心之情感,诗人词家常常将自己融入诗词中。如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却矢志爱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2、诗词中描写的景与物,也就是诗词的意象。在诗人词家心目中,世间万物——花草虫鱼、风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诗。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鸟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倾注并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思想感情。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诗人词家自己的替身,他们婉约地将自己与诗词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诗词艺术形象,就必须了解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通常表达固定的思想感情。例如,“折柳”是赠别的代称,“月亮”是思念故乡、盼望团圆的标志,杜鹃(子规)渲染的是哀怨悲凉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落叶的失意的代名词,“征蓬”“孤蓬”“归雁”是思念家乡的寄托物,松竹兰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词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二、表达赏析
诗歌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音表达的赏析。
理解并掌握表达技巧:
1、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
3、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等等;
4、语言风格主要有:朴实与华丽、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豪放与柔婉等。
三、内容把握
这主要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领悟。
(一)内容理解:就是把握诗词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我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要注意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进行内容理解,平时有意培养古诗词的语感,积累古诗词相关知识。要注意诗词题材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诗词,内容理解自然不同。比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二)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主要有: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寄情山水、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往、隐逸),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思乡怀人,建功报国。
要注意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如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王维的诗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诗作多是忧国伤时,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词作婉约凄切;陆游的诗词多是抒发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孤寂;李煜的词风多是颓靡伤感等。
(三)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词、怀古诗词、咏物诗词中。理趣诗词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这些哲理句,就能准确的领悟主旨了;怀古诗词中,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感慨的触发点,怀古伤今、借故讽今才是他们的目的;咏物诗词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3
诗歌语言鉴赏是诗词阅读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炼字品析、语句理解两方面进行。
(一)炼字品析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遣词用字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达到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队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炼字。要抓住所炼之字(即“诗眼”),探求该词对突出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要注意炼字品析的“析”,不能凭空分析,泛泛地说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二)语句理解 指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诗词意境、名句所展现的画面等。
1、景物描写: 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它往往能给诗词增添无限的意趣。大自然的花草风雨、鸟树虫鱼等都是诗人爱写的,诗人借助它们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景物所处的时空范畴。
2、意境欣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远近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应力求进入意境。这就需
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体会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欣赏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画面描绘:就是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我将继续通过这个研修的大好平台,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篇
我校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游园不值》的古诗教学。
三位教师的课,如涓涓细流,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却洋溢着较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过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听课感受: 1.认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进行的:读诗句,咬文嚼字,弄(转载于:诗歌培训心得体会)清关键词语的意思,老老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任何花架子。同时,教师让学生细细品读词句,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想象“园内情景”、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园内景象”为学生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体会到了诗中感情,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想象则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3.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采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富有创见性的感受自由表达出来,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此外,教师还采用师生互动的游戏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4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
该阶段要求读准字音,自然上口。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和多音多义的字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
2、流利朗读
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朗读时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为您编辑]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3、有感情地朗读,也称为情读
诗是心灵的燃烧,情感的喷发,古人读诗时常常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这正是领悟到了诗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5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这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组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教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惊跑了鱼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一首短诗把它描写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兴奋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2.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诗歌是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心情不同,所写诗歌的内容、风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题目也是如此。因此,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站在诗人角度去分析诗歌、阅读诗歌,可以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表达主体”去体验诗歌的感情。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这首诗的感染力极强,反映了时代感情。长安和安西相距数千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要远行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要相见是很困难的,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而且是否还能相见,都是一个疑问。诗中的王维和友人元二所处的环境和心境正是如此。老师可再问:“假如你是王维,对元二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诗人的悲凉之感去诵读这首诗,把感情步步引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之中,与诗人产生共鸣。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叶圣陶先生说:“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等,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诗歌,总像唱着歌谣跳皮筋那样把诗歌背得顺顺溜溜,体察到诗歌的韵味。在朗诵时,有的学生还像个小诗人一样,摇晃着小脑袋,一副陶醉的模样。这“摇头晃脑”的表现和过程,正是学生对诗歌的音韵、节奏、乃至情感的体会过程。
(2)诗与画相互共展。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后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3)古诗文的哲理是通过诗中对物体的描写来体现的。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它启迪人们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从而增进学生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丰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互相启发,大大促进理解,进而为运用到生活和习作中打下基础。
二、穿越历史,展开想象,描绘意境
1.熟知诗文的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文的必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对于借景抒情、借物咏怀这类诗词,可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把诗中作者描绘的景象通过反复诵读再造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景观世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性认识、理解和体验,并取得出口成诵的效果。例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我们要创设诗情画意教古诗,学生要融入诗情画意学古诗。其中,再现意境是关键,这种方法如同引导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调动形象思维,积极动脑,从而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指作品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品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
对意境的体味是很高层级的阅读能力和要求,对高中学生都是难点,且是高考得分率极低的考查项目。因此,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务必掌握分寸,切勿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应主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感性认识,以吟读背诵促进感悟、理解,引导学生入“境”会“意”,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新旧联系,强化所学,迁移运用
1.日积月累。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应要求学生一见好诗名句就积累下来。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们当然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内化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也是这样。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又强化了所学。例如,学完《别董大》之后可与《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比较,学生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由于作者生存年代不同,送别对象不同,朋友所到之处不同致使诗歌产生了不同风格。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由于作者所送元二是带着使命前往安西,日后很难相见,其感情基调是忧伤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地点又是闻名于世的黄鹤楼,朋友去的是当时繁华的城市扬州,因此诗中洋溢着乐观的情绪;《别董大》的董大是当时天下人皆知的有名乐师,因此,诗人自然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表现了乐观的胸襟。
2.授之以法。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进行相关链接。例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可提问学生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提问学生还知道杜甫其他的哪些诗作,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积累后,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品味,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学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又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义常为“只、仅”,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当学情已水到渠成之时,若能深入一步,引导学生去创作诗歌,进行研究性学习,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歌,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报等,学生将从背诗、赏诗到作诗中尝试到一种崭新的生命快乐。这将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古诗词教学。但是,绝对不能用古诗词格律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思想,否则,可能将学生引入因形伤意的写作死胡同。那样必将弄巧成拙,甚至将阻塞学生未来的创作道路。
3.学以致用。
文学源于生活,也可还原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联系古今,引用古诗文表达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学生作文《拔河比赛》中写到:上一场我们班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小作者大词小用,深感责任的重大,让人忍俊不禁。引用诗词名句,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更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学生习作《心动在唐诗间》有这样一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一句句诗词,不正是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吗?”的确,读读诗词,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准确、巧妙地引用诗歌,则更显才情飘逸,文采斐然。
总之,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古诗教学必须打_词串句、灌输知识的落后方式,小学古诗词教学更应如此。否则,在学生心中,古诗词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必将消失殆尽。教师应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把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切、实在、有效地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最大可能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让我们常忆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征程上为学生开辟一片学习古诗词的崭新天地!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
“张承辉博客” 小学教师古诗词培训体会心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