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特别在乡镇和农村,清明扫墓放炮仗的很多,鞭炮、二踢脚、钻天猴,甚至烟花、焰火等都有。
大家都这样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间一长,也都心安理得,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在政策层面,特别在城市包括县城,许多地方禁止清明扫墓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大规模燃烧纸钱。
实际操作中,我们觉得,在公墓、祖茔或其他较为集中的墓地场所安葬的。祭扫时最好不要放炮仗。
因为会影响别人,有时还会造成他人或社会不同程度的损害。
对于独立建坟的,祭扫时可以放炮仗,但不建议放。
我们从文化心理和礼仪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供大家参酌。
1、放炮仗是祭扫人的心理需要
清明扫墓是要干活的,清除杂草藤条及枯枝烂叶、培添新土、制作坟头,有时还要校正毁坏的地形地势等,忙活了大半天,没有点响动,心理上过意不去。
放炮仗寻求的是一种心理安慰,宣告这件事我做了,说明这家人很讲究,有德行,重孝道,等等。
所以,放炮仗一般在墓地清整之后实施。放炮仗归结一下,下面正式进入祭祀程序。之后摆上祭品祭物,祷告,磕头行礼。然后,合家欢乐,一起吃顿饭,寒暄叙旧,关心关爱,再然后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祭扫工作完成。
2、放炮仗不属于规范礼仪要求
火药民用做炮仗,是宋元之后的事情,所以古典规范礼仪文本如《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肯定没有放炮仗的要求。相反,祭祀活动是相对庄重、肃穆、雅致的事项,放炮仗坏了气氛,会玷污和亵渎祖宗的。
所以,按古法礼仪的基本精神,是不允许放炮仗的。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清代早期作品,《金瓶梅》是明代中后期作品,里面都有许多丧事、祭祀活动的描写和记述,但都没有放炮仗的内容。
所以,祭祀放炮仗的历史并不久远,作为一种流行性民俗,应该是很近的事情,三、二十年而已,甚至更近。
3、放炮仗是近期才兴起的民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家管制层面,实施移风易俗,废除封建迷信活动,出现大规模平坟毁墓运动。
祭祀活动逐步淡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在殡葬管理上十分严格,也十分严厉,禁止土葬,禁止独立建坟。
一直到2012年,政策层面才有所松动,丧葬活动和祭祀活动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上才有所抬头。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都有长足的提高,传统伦理文化也有所恢复。
祭祀特别是清明大期祭祀,放炮仗的越来越多。花钱不多,都能承担得起,仪式感较强,其他意思很难说清。
总的来说,清明扫墓,不放炮仗为好。传统精神文化没有这种说法和倾向,即没有传承来源,也偏离了祭祀文化的主线。
“张承辉博客” 清明节可以放鞭炮吗(清明节上坟为什么不能放鞭炮)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18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