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古代男人留胡子有什么讲究)

小时候经常偷偷的拿起父亲的刮胡刀学大人的样子刮胡须,而母亲看到后,就会说:“千万别刮,以后越长越多看怎么得了。”

那么,胡须真的会越刮越多吗?

其实,早在1970年,科学家便做了实验,每周刮腿毛并坚持数月,没有发现毛发越刮越厚。根据《科学美国人》的一项新研究,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结论成立。

而人类的毛发发梢末端就像铅笔头或标枪头,剃须后毛茬直接粘在毛囊中,留下的毛茬会看着比刮之前厚、颜色深、显得更粗。

因此,体毛越刮越厚,很可能只是眼睛的一种错觉而已。

今天,既然说到了胡须,那么,关于胡须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可以说,从古至今胡须都是一个男子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其美丑,在古代生理正常的男子都会蓄胡,唯有阉人是个例外。别看这胡须只是一小撮毛发,其中的“讲究”可多了。

诸如:

在秦汉时期,汉人喜“多须髯”。

在唐宋时期,民间兴起了染胡子的风潮。

后来,到了南朝时期,贵族子弟中又开始兴盛“熏衣剃发”,意为剔除烦恼。  

……

那么,“胡子”这一叫法始于何时呢?

现代人所说的“胡子”往往指代“眉毛”和“胡子”,即:所有的面部须发。但在古代,“胡子”却仅指下巴上的须发。

关于“胡子”这一叫法的来源,不少学者都做过研究,但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胡子”这一称谓应与古代边疆的胡人有关。

同样,支持此观点的国学大家王国维认为:外貌类似胡人的中国人,时人皆称其为“胡子”。

其实,胡人并不特指某一少数民族,譬如:在魏时,胡人代表西域人,但在隋唐后期,这一称谓却特指聚居西北的少数民族。

此外,胡人与汉族在体貌特征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胡人男性往往留着大胡子,眉眼深邃,这一点在《汉书·西域传》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或许,正是因为胡人多须发的面部特征,“胡子”一词逐渐开始指代面部须发。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蓄胡呢?

关于古人蓄胡习惯的来源,我们或许可以从王力及沈从文在六十年代的争论中获得答案。

王力曾在其《逻辑与语言》讲到:“古代汉族男子蓄胡并非出于个人喜好,而是因为社会习惯。

生在那个时代,男子只有蓄胡才可彰显其男性身份。”

王力的这个观点,沈从文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数千字的长文进行了辩驳,他认为:“古代男子蓄‘胡’并非必‘须’。”

而后,王力又发表了一篇《关于胡子问题》的文章对其进行答复。

暂不论其是非,古人喜爱蓄胡确实不假。一些观点认为,古人对胡须的钟爱,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龙的崇拜和迷信。

在《史记·封禅书》中曾载录:神龙胡须极长,当年,黄帝在骑龙上天的时候,其追随者拔掉了龙的所有胡须。

而这些掉落人间的胡须,在落地后化为了一把弓。显然,这一故事存在神化和夸大的成分,但是,从文中阐述的内容却可以推测,龙应当是有胡子的。

可能正是因为神龙有胡须的传说,古代帝王大多都有蓄胡的习惯,这就使得胡子随之成为了帝王之相的一个标配。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史书中见到的对帝王的描述中,胡须往往的放在第一位的。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讲到:刘邦生来一副龙颜,不仅蓄着长长的胡须,左股还有七十二个黑子。 

那么,胡子越长越好吗?

在秦汉时期,男子“多须髯”会被称赞为美男子,这一点,在《续汉书》中有着清楚的记载。

相传,担任巨鹿郡太守一职的司马直“美须髯”,百姓都将其奉若神明。此外,便是历经三朝的西汉重臣霍光,他因为须发漂亮,被世人称作美男子。

不但如此,胡子不仅代表男子的美丑,更是其风度与雄姿的展现。

三国时期,众多枭雄皆留着大胡子,诸如,蜀国大将关羽,相传,其胡须有数尺长。

但在这些蓄胡的名人中,曹操的胡子却是最有故事的一个。

这在《三国志》中则有着记载,话说,曹操麾下有一位名叫崔琰的谋士,他眉目疏朗,胡子生的极为漂亮。

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便提到了他与曹操之间发生的一件趣事。

据说,当初匈奴派使臣访魏,曹操自认身形粗陋,便命崔琰替他接见使臣,而他自己则佯装士兵站立在床头。

任谁都没想,这位匈奴使臣居然直接说道:“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可见,当时曹操的胡子应当是特别漂亮的,以至于,他就算隐瞒了身份都难挡其贵气。

那么,究竟哪种胡子才算是漂亮呢?

一些人认为至少长度应该过关,这一点,从《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的名人胡子长度,窥见一斑。

前赵开国皇帝刘渊“须长三尺”,南朝谢灵运“须垂至地”,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则“髯皆过膝”,这些名人皆因胡须长名留史册。

但是,在一些年代,人们却并不推崇长胡子,正如《相书》中提到的“须长过发,必主兵厄”一样,胡子过长也被视为不祥之兆。

既然,古人大多都喜欢蓄长胡子,想必一些人定会十分好奇,他们究竟是如何进行吃喝拉撒的。

《三国演义》中提到,重将关羽在吃饭时,会用皂纱囊裹住自己的胡子,此举还可起到保养的功效。

另外,一些人还会将长胡子编起来,即“缠须”,这种方法有点像编辫子。所以说,不论胡子多长,古人都可以轻松的扎起来,毫不影响正常生活。

那么,古人喜欢蓄怎样的胡子呢?

除长度之外,古人对胡子的形状及颜色也特别在意。诸如,篡夺政权的新帝王莽,其登基时年事已高,他为了展现自己精力充沛的一面,将原本花白的须发染成了黑色。

这样做还不够,王莽还特意召幸了诸多后宫美女,以示自己宝刀未老。

当然,统治者既然曾有过这样的需求,那么,民间高手自会争相满足,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记载了染胡子的药水。

古人虽喜少颜,但是,他们却十分崇尚紫色和黄色的胡须,即“紫髯”与“黄须”,像三国时期的孙权便拥有尊贵的紫髯。

《献帝春秋》载录,曹操麾下的张辽在与孙权对峙时,尚不知孙权相貌,等到其退走时,他才知道生着紫髯的是枭雄孙权。

除此之外,曹操三子曹彰也拥有众人羡慕的黄色须发,所谓“黄须儿,定大奇“,曹操正是因曹彰的黄须而器重他。

至于胡子的形状好坏,古人一般以嘴唇上方的“髭”作为参考标准。寻常男子一般喜欢留“八字胡”,即将胡子分为左右两撇,尾部或下垂或上翘,这种胡子也被称作“仁丹胡”。

八字胡与日本人喜欢的“方块胡”不同,它是中国传统胡子样式中最具经典性的胡型。

譬如,赵匡胤的八字胡,尾端上翘,颇具神气,是古人中最具代表性的。

到了明清之后,坊间开始流行尾端下垂的八字胡,再不复须尾上翘的精气神了。

那么,古人当真不刮胡子吗?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胡须也应当如此。西汉时期的《春秋元命苞》甚至认为“发精散为须髯”,受此思想的影响,那个时代的男子大多终身蓄胡,更不会随意剃掉自己的胡子。

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民间的蓄胡风潮悄悄发生改变,一些男子竟主动剃掉了从前奉若珍宝的胡须。

颜之推曾在其家训中讲到,在南朝鼎盛时期,一些贵族子弟不学无术,竟开始像女子一般施朱傅粉,熏衣剃面,装扮极为精致。

男子剃须风潮的出现,除了与富家子弟追求时尚有关之外,出家人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至于出家为何要剃发剃须,佛教类百科全书曾给出这样的解释,即:剃除须发能够远离凡尘,远离烦恼。

目前,佛寺中的佛像皆没有胡须,这种现象是否与“剃度”有关呢?这一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可能有关,但是,这一定不是主要原因。

要知道,佛像在隋唐之前都是有胡子的,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因为,佛本身被女性化了,人们就将佛像的胡子都去掉了,即:所谓的“去须化”。

毕竟,正常的女人是不会有长胡子的。

“张承辉博客” 男人留胡子的讲究说法(古代男人留胡子有什么讲究)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17395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6日 上午4:48
下一篇 2022年6月26日 上午4:48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