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边界感”
《相处的艺术》中对于边界感的描述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于界限的判定和重视程度。“边界感”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重视的内容。
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们也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边界感”,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萌发之后,家长们就更应该给足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
“边界感”是孩子弱小又骄傲的“小地盘”,这是孩子自尊的重要源泉,家长应维护孩子的“边界感”。
二、没有“边界感”的孩子有多悲哀?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越早的给予孩子“边界感”,才能让孩子越快的成长。
缺少“边界感”的孩子,被剥夺了自我意识。
家长过度的去干预孩子的生活、学习,什么事情都挺孩子做决定,孩子没有选择权,长久之后,也就是失去了自我选择,自我判断的能力,让孩子迷失自我。
-
缺少“边界感”也会导致孩子缺少抗挫能力,过度依赖父母。
孩子从小和父母亲密无边界,甚至是不愿意跨出第一步与其他人交往,父母成为了孩子的唯一寄托,当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时,孩子就容易缺少安全感,变得脆弱敏感。
三、维护孩子的“边界感”,是家长的修养
1. 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陪伴,但是更需要独立的成长空间,有自己的“边界”。
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思想上,家长们都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边界感”。
过度的去干预孩子的隐私,并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反而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的,我们认真倾听,孩子希望保密的,我们尊重他的选择。
对于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放手人让他们去做,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对孩子自我意识和尊严的保护。
2. 对孩子说“不”,同时教会孩子说“不”。
对孩子说“不”,是要求家长们不要溺爱孩子,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需求。
而教会孩子说“不”,是希望孩子也懂得拒绝他人,面对他人的不合理情切,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保护好自己。
特别是孩子青春期的那几年,家长们要教会孩子对那些不良的诱惑说“不”,恪守行为的边界,不要冲动犯错。
对孩子说“不”,让孩子学会说“不”,是要让孩子学会靠自己,同时和他人有一定的边界感,让孩子有独立完整的人格。
3. 让孩子懂得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
当孩子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时,就会导致孩子唯唯诺诺,顾虑太多。家长们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去干预、帮助他人。
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内省感受。有自我的边界感,知道事物的划分依据界限。
孩子最初的边界感,需要靠家长们来“维护”,这是家长们应该时刻懂得的道理,能做好,更是家长们的休养,维护孩子的“边界感”,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
同时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该学会恪守边界,学会互相尊重,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
四、作为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需要恪守边界
1、作为孩子,守护自己的边界
孩子不应该去依赖父母,要更快的独立,更早的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但不意味着要让孩子疏远父母,而是懂得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决定自己的道路。
孩子们既要尊重父母,给予父母的关心以回应,同时也要守护自我边界,努力生活,努力成长。
2、作为家长,不侵犯孩子的边界
而作为家长,就应该学会对孩子放手,给孩子信任,让孩子自己做主,给孩子更多的独立成长空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也容易遭到孩子的厌恶,学会把握与孩子的界限,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张承辉博客” 边界感是什么意思(在一个家庭里需要恪守边界感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1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