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政策,号称“无解阳谋”。
推恩令正式颁布是在汉武帝时期,它的颁布,基本解决了西汉初年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各地诸侯王威胁中央的问题。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被称作无解阳谋,但令人奇怪的是后代帝王却再没有采用
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号称无解的策略却并没有被后来的统治者借鉴,除了汉武帝以及之后的西汉几个皇帝,历史上再没有人使用推恩令这一策略,这似乎和它的无解阳谋地位不相符,那这背后又隐藏着有什么原因呢?这还得从刘邦建立西汉开始说起。
刘邦留下的烂摊子-西汉初年的一次历史大倒退
刘邦可以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性的开国帝王了,围绕在他身上的各种传奇故事,两千千年来一直在坊间流传,直到今天依然是热度非常高的历史人物。
他从一个小小亭长起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统一大帝国汉帝国,充分展现了他的过硬本领。
但在他建国之后不久,却在搭建大汉帝国未来统治框架方面给子孙们留下了一个大坑,让文帝、景帝、武帝这三代一等一的优秀帝王都在给他擦屁股,那就是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力排众议遵从了李斯施行郡县制的意见,开创了以后两千多年的崭新局面,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也成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王朝却逆历史潮流,又玩起了分封制,一个是西晋,另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刘邦在关中称帝建立了汉朝,但在击败项羽的艰苦战争中,有七个人出力很多,又控制大量军队的实力派人物没法处理,不得已,刘邦就采用了项羽的办法,把这七个人一口气全给分封为王,号称“七大异姓王”。
也就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这七个人在东,刘邦在西,七个异姓王控制的领土加起来比刘邦直接掌控的土地还要多,比如燕王臧荼就控制了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和辽西6地,韩信此时也控制着东海、会稽、泗水、陈郡和薛郡5地。
七王控制的郡加起来足足有22个,刘邦控制的是汉中、巴蜀等24郡,此时的局势说是战国末期秦国和山东六国对峙的翻版并不为过。
所以汉朝建立之后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削平这七大异姓王,而刘邦也基本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逐个剪除了异姓王的羽翼,把土地和人民都控制在了汉朝中央手中。
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却在最后时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转,那就是刘邦又继续采用了分封制。
面对着去掉了异姓王之后的权力真空,刘邦转头就决定把老刘家的男性成员们,主要是刘邦太子之外的儿子们立为诸侯王,和周公大建封建一样,刘邦也搞起了封邦建国的套路。
从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交被封为楚王、刘肥被封为齐王开始,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刘邦一口气封了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和燕王刘建7个同姓王。
加上楚王、齐王以及没被灭国的长沙王吴芮,到了高帝十二年,汉帝国内部整整出现了10个诸侯王,这里面尤其以9个同姓王势力最为庞大。
和后世封王只不过就是食邑,也就是收取封邑内的粮食相比,西汉初年的这九大同姓王可是实打实地“封邦建国”之王。
这九个同姓王,也就是刘邦的儿子们,在被分封的时候明确具有了两大特权:
第一点叫做自置吏,也就是说这几个诸侯王有自行设置王国内官员的权力,而且官员级别有的达到了两千石。两千石已经是汉朝的高级别官员了,诸侯王凭借这一点掌握了王国内的人事权。
第二点叫做得敛赋,也就是说诸侯王可以自行征收王国内的赋税。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就是刘邦这些子侄诸侯王征收的赋税不仅有田租,还有以前只有皇帝才能征收的“算赋”,也就是人头税。
田租其实在往后两千年都是帝王赏赐给功臣良将的重要手段,比如史书上常见的“食邑多少户”,就是这些农户要把田租交给这些食邑的大臣,而不用交给朝廷。但人头税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这些老刘家的同姓王掌握了封邑内的财政权。
在这两点加持之下,刘邦让这九个子侄们构建起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庞大集团,随后的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无不殚精竭虑意图解决这些同姓王们,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推恩令正是汉初诸帝解决诸侯王问题的第三代政策。
号称无解阳谋的推恩令为何在后代没人采用了?
前面已经说了,推恩令其实是汉初第三套解决诸侯王问题的策略,也是最终的策略。
推恩令的核心,和贾谊的“少力”理念一脉相承,归根到底还是要强干弱枝,削弱诸侯王们的实力基础,进而斩断他们的不臣之心。
提出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主父偃,和前辈贾谊、晁错相比,主父偃无疑是幸运的。
他既没有和贾谊一样,没能看到“众建诸侯少其力”伟大构想的实现,也没有和晁错一样因为削蕃人头落地,他的推恩令给西汉诸侯王问题的彻底解决画上了句号。
推恩令的核心内容,就是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俗话说雷霆雨露都是天恩,推恩令就是要让诸侯王嫡长子之外的子弟们也享受到这份天恩,但享受这份恩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列侯分得的土地得受到郡县长官的管理,也就是分出来的土地就不是诸侯王的了,是朝廷的了。
推恩令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根据周振鹤先生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的记述:
到成帝元延绥和之际(前9年、前8年间),全汉共有19个王国与84个汉郡并存,虽然王国数量占到郡国总数的近1/5,但一共只领123县,仅占西汉总县数1587县的1/13而已,没有一个王国能有与朝廷对抗的地理基础了。
这也是推恩令被称作无解阳谋的生动注解,它确实解决了西汉的诸侯王问题。
但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既然推恩令如此无解,那为何后来没人用了呢?
其实答案已经在文中了。
首先,推恩令推的是被封邦建国的诸侯王们,但除了西汉和西晋,秦代之后再没有大一统王朝使用过类似西周的分封制。
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文臣武将,有了大功劳,皇帝给“食邑”就已经是顶了天的赏赐了,你想在食邑中自行设置官吏、自行收取赋税?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则是,推恩令如此成功是有非常苛刻的条件的。推恩令是用软刀子杀人,没流血就把诸侯王问题解决了,但前提是这些诸侯王听话。
经过文帝、景帝惊心动魄地与诸侯王的勾心斗角乃至刀兵相见,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期,诸侯王们已经是没牙的老虎,没法反抗朝廷了,这才能把推恩令推行下去。
你不用说刘邦封的这一些通天的同姓王,你就是到了唐德宗时期的建中二年(781年),仅仅是因为唐朝朝廷不同意李惟岳继承他爹的成德节度使位,就爆发了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发起的四镇之乱。
这要是在藩镇中推行推恩令,让节度使的子弟、牙兵们分一块藩镇的土地,那指定是要反了天了。
平定了七国之乱,才是汉武帝能推行推恩令的最大前提,假若汉朝朝廷没能击败诸侯王,推恩令是没法推行的
最后则是随着制度的完善,地方势力再难以威胁中央了。
唐朝中后期算是最后一次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了,从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建立开始,全新的更加精密的制度被搭建起来。
文官集团全面掌控权力,地方官和武将被掌控的死死的,帝国再不可能因为内部地方反叛而崩溃,推恩令也就失去了使用的土壤。
总之,推恩令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但汉武帝乃至他的推恩令,其实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下次再有人和你介绍无解阳谋推恩令,你就可以告诉他,推恩令的施行背后,是汉文帝-贾谊、汉景帝-晁错,乃至几代人不懈努力换来的。
“张承辉博客” 推恩令为什么后来没人用了(第一阳谋推恩令成功实行的影响)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4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