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春秋时期一宋国君主,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有人嘲笑他是蠢猪,对敌人讲究“仁义”,结果葬送了性命。也有人盛赞他是最后的“仁义”之师,从此之后,中国就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宋襄公的仁义之举究竟该盛赞,还是该嘲笑?
先介绍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国的国君,宋国是一个小国,以现在的河南商丘为中心,周边国家包括卫国、鲁国、郑国、陈国、徐国、蔡国、邾国等。基本都是姬姓诸侯国,而宋国实际上是殷商遗民国家。
之所以宋襄公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主要还是因为做了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推位让国:
宋襄公作为嫡长子是宋国君主继承人,但是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格,趁着老爹宋桓公未死,决定礼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
“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竟然认为言之有理,真去找了目夷,结果目夷自惭形秽,还有比让位更大的仁吗?结果因此跑到卫国去了,不肯接受让位。
第二件事,是乘车之会:
宋襄公还是有着伟大理想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去世后,他想依靠自己的“仁义”称霸。
于是趁着齐国内乱,秦国和晋国打仗的机会,强迫把周边的几个小国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自己当盟主。不顾齐国和楚国国君的不满,约定秋天再到盂这个地方会盟,大家都不带军队,只有国君参加。
目夷劝他带上军队,但是宋襄公认为,会盟是自己提出来的,约定也是自己提出来的,当然得遵守。
结果到了地方后,被事先埋伏好的楚军抓住,关了足足好几个月,才在宋目夷的斡旋下救出。
第三件事,是泓水之战:
这也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一件事,有一个成语叫做“宋襄之仁”,就是讽刺这次战争的。
宋襄公被放出来后,不找楚国报仇,冲支持楚国当霸主的郑国开刀,结果楚国来救,双方布兵在泓水两岸。
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这次战斗的:
“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大体意思就是宋襄公讲究仁义,不肯在楚军处于劣势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导致大败。
在《左传》中这样记载对于此次战斗失败,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在宋襄公看来,君子不应该重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能去伤害或者抓捕儿童或老人,而且打仗不能凭借天险,对于敌人不利时,不能进攻。
末了,仍然加上一句,虽然我是已经被灭的殷商遗民之国,但是仍然不会击鼓进攻还没有准备好的敌人。
有人说宋襄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惜以亡国为代价,也要捍卫文明和守信的理想。
之所以大家认为他蠢,实际上是没有把眼光放到春秋时期,宋襄公就是“春秋大家精神”的完美诠释,那个时代的战争也讲究“礼节”,脱离了这条规定,那就是耍流氓。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就是围绕在周朝天子身边的,都是兄弟。即使出现了矛盾要兵戎相见,也是讲究军礼,所谓的军礼,大约是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两军交战是要下“战书”的,没有战书,或者对方没应战,是不能随便发兵的;其次,既然要交战,就必须要说明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第三,即使到了交战那一天,也得等对方战车摆好,士兵排开,擂鼓后才能开战,如果对方不擂鼓,是不能进攻的。
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一篇课文,讲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其中有一句: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实际上,五十步笑百步是有另外一层意思的,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记载: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
打仗,敌军败退,追击步兵追一百步就得停止追击,追击驾车逃跑的敌军也不能超过九十里,这才叫“礼义之兵”!
所以说,后退了一百步基本就脱离了危险,而退后了五十步,那还是相当勇敢的,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说宋襄公之前,战争不过是分胜负的游戏,这之后,战争就变得“诡计多端”,无所不用其极,不再顾及伤亡率,而是追求杀人的数量,比如商鞅变法中就有根据杀敌多少领赏的规定。
从战争再延伸到现在,什么地沟油,什么苏丹红,什么扶不扶老人,都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礼乐崩坏之后造成的,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开始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毫不顾忌,毫无人性……
但写到这里,我们其实搞错了一个概念,这种现状跟讽刺宋襄公愚蠢的人并无关,因为宋襄公根本就不是“仁君”,他不过是打着“仁义”的幌子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我们不妨倒推宋襄公的一生: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为伤病折磨,一命呜呼,走完了自己“仁义”的一生。
之所以会伤病,是因为公元前638年泓水一战,因为太过“仁义”,才使得战争失利,中箭负伤。
之所以会发生泓水之战,是因为宋襄公进攻郑国,楚国来帮郑国,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方式。
之所以宋襄公进攻郑国,是因为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支持楚国称霸。之所以郑国不支持宋襄公称霸,是因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强行要求大家会盟,选自己当盟主,而楚国笑话他不自量力,从而设计抓了他……
实际上宋襄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来看宋襄公在这之前所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看到齐桓公去世,自己的野心急速膨胀,不顾目夷的劝阻:
“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
咦,宋襄公不是还曾经把国君位置让给目夷吗?既然不在乎名位,为什么又贪慕虚荣想当霸主呢?
就因为有了野心,才想方设法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而要实现野心,必然就会出现不仁义的事情。他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就是滕宣公,通过非法扣押人家国君,迫使其奉自己为盟主。
这时候再看当年他的推位让国,难道不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第二件事更加不仁义!
扣押了滕宣公之后,又武力胁迫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
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拿活人来祭祀,怎么这个时候不提“仁义”,不提“周礼”了?
要知道在周朝,祭祀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即使是最残忍的血祭,也有相关的要求:
“用牲血,先进献后灌地,使血气达于地下,以供神享。”
宋襄公为了杀鸡吓猴,竟然把鄫国国君给生祭了,这是“仁义”之君能干的事?
第三件事则是进攻曹国!
为什么进攻曹国呢?
就是因为宋襄公的残暴行为不仅吓住了猴,还把猴子给吓反了,一个不服,就要发兵攻打,这难道也是“仁义”之君?
难怪事后鲁国臧文仲感慨道: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欲望不可怕,只要这个欲望是顺从于他人的,那么就可以有。如果自己的私欲是强迫他人顺从,是损害人家利益的,那么要想成功,难!
所以,宋襄公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仁义起来,连国君的位置都让,蛮横起来,别人一个白眼,他就要把这个人祭天。
其实看看春秋时期地图就知道了,以宋国之力怎么可能扛得住楚国大军,说到底泓水之战是力量不对等的战争。就算是宋襄公出其不意攻击楚军,就算是他不那么“仁义”,也根本就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他不过是为自己的失败而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难怪我们伟人在《论持久战》时就提到: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战争不是儿戏,仁义是讲究对象的,你跟流氓讲什么仁义?就像当年你站在南京城门口,跟侵略者讲,我们还没准备好,你等我们生产出大炮和坦克后,咱们摆开阵势再打吧?
仁义,大家都遵守,那叫仁义,都进攻到家门口了,你跟侵略者讲仁义,岂不是贻笑大方?
当然,我们评价宋襄公愚蠢,绝不是抨击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这是两个概念,请不要弄混。
“张承辉博客” 宋襄公是仁义还是愚蠢(历史上对宋襄公有哪些评价)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4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