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是源的衍生,源是流的起点。源就是源头,流就是流向、支流。水有了源头,才能源远流长。具体举例:儒家思想就有“源”、“流”之分,孔子本人的思想属于“源”,后人对其进行解释,就是“流”,比如朱熹提出“三纲五常”当属后者。同理,在易学中,《周易》原文是“源”,后人的解释,比如《象传》就是“流”。
由此可见,源在先、流在后,无源则无流,不过,特定的一对“源”“流”,必须共存于同一体系当中。例如:朱熹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故可称之为“流”。但是,在灵长类动物体系中,不能把猿视为“源”,把人视为“流”,因为人已不再是动物。
在实践中,有人提出“源”正才能“流”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十分强调“正本清源”。这当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是,从哲学角度看,“源”正并不是“流”清的先决条件。
《周易》本是一部为占卜而作的书,“源”并不正。但是后人的解读,从唯物辩证法等多角度赋予《周易》崭新内涵,“流”是清的。
“张承辉博客” 源与流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源与流的关系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