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结合的古诗

1. 有关视听结合的诗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23636,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例: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译文: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扩展资料:

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1、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出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3. 六年级古诗大全500首

注:有的省份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而有的省份则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本页面仅以小学六年进行小学古诗归纳。

且各省教材有所不同,仅以“人教版”为参考标准。小学六年级古诗 共计10篇,上册4篇,下册6篇。

上册 :《 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春夜喜雨 》 作者:杜甫 (唐代诗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 春天 ,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作者:辛弃疾 (宋代诗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天净沙·秋思 》 作者:白朴 (元代诗人)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翻译】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 ,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是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下册 :《卜算子-咏梅》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长歌行》 《出塞》 《七步诗》《卜算子-咏梅》 作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示儿 》 作者:陆游 (宋代诗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作者:杜甫(唐代诗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翻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 秋天 来到,花和叶都枯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回头西归呢?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就没用了。

出塞 》 作者:王昌龄 (唐代诗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七步诗 》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①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请)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请;②融情与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③视觉听觉结合,春草茂盛,杨花飘零,是眼中所见;杜鹃哀鸣是耳中所闻。(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手法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动静、视听、情景的关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写景特征的题目,分析写景特征的切入点是写景的顺序,着眼点和所用手法,此题的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或绘声绘色,手法是寓情于景和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5. 诗中有画,镜中抒情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写的是诗句,但是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最著名的是《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全诗共四个层次。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6. 【古诗词鉴赏(9分)春日田园杂兴连文凤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春日雨后插秧、引泉浇药、登高放牛、柳下听莺等富于春天气息的场景,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劳动生活图。

(围绕白描、动静结合、调动视听等感觉任一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手法2分,分析3分)2.①(无心出市朝)远离官场的权势名利之争,没有世俗烦扰,内心清净;②自然风光清新自然,作者沉浸其中;③田园劳动生活忙碌充实、其乐融融。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1.分 析:中间两联正面描述田园生活,通过好雨、寒泉、秧、药、犊、莺、云、柳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生意盎然的春日秀丽风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分 析:诗歌首联追叙自己弃官归隐的行迹,开宗明义表示了自己宁老死林壑也不乞禄于当朝统治者的态度,从东风、林壑等景物之中可体味其脱离樊笼、复返自然的感受。

无心出市朝,就是坚决不与征服者合作。在亡国的创痛中,人们理性而克制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追求。

尾联化用谢灵运“池堂生春草”之意,以“生新草”这一具体事物来体现整个自然界一片万象更新、蓬勃滋长的生机。然细读就会发现,“生新草”是“见说”,以显示这一片生机与自己的感情是有隔阂的;又用“入梦”二字,更见这一片生机对自己来说是恍恍惚惚而游离于现实之外的。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叙写,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即含蓄委婉表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不愿与新朝合作的心态。同时也使整个南宋遗民群体那种宁愿老死林壑也不肯迈进蒙元“市朝”的共同心声得到了完整巧妙的表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张承辉博客” 视听结合的古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64430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2:51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2:52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