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是诗经等民歌

1. 《湘夫人》中的几个问句和要表达的爱情有什么关系比兴是《诗经》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翻译: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翻译: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2. 什么叫做比兴

【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是古文创作中的主要的3个手法。赋,比,兴。另还有风,雅,颂三种,这六个手法被称为六艺。其问中,比是比喻的意思。兴是烘托,寄托的意思。这些多是用在旧体诗,曲,词中。现在一般很难见到很好的比兴手发的描写。很早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应用了这些创作手法,如《诗经》中就颇见六艺之精彩。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设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诗经》中的民歌运用赋、比、兴手法,形象鲜明生动,使鸟兽草木的神态色采、天地山川的万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不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从《诗经》起始的赋比兴,特别是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准则,对后代的诗歌发展,影响很大。

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3. 如何区分比兴手法,以《诗经》中具体诗歌为例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12小题选用《周南·芣苢》,直接考查此诗使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还考查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在下节中会谈到。此外还有对《诗经》内容的考查。如: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 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气助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 :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比”就是打比方,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用桑树由繁盛到凋落比喻容貌由盛而衰。“兴”就是先说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常用于一首诗或一节诗的开头,同内容有一定联系。如《氓》第三、四章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用桑叶由嫩绿变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痛苦。《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形象性和生动性都大大加强,富有韵味和节奏。比兴手法很有可能成为以后高考新的考查点。

4. 赋比兴是不是诗经中的内容

“赋比兴”不是指《诗经》的内容,而是指《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才是指《诗经》的内容,二者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即《诗经》中的“六义”,具体指的是就“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按《诗经》不同的音乐性质分的《诗经》的内容。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具见《通志序》)

风:即“国风”,指的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成就最高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中重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一共105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被看作是“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时事之声。重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篇、4篇和5篇,一共40篇。重要的篇目有《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较接近于现代语体文中的“叙述”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这两种表达方式。“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基本相当于现代语体文中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有时包括一部分“类比”。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主要包括明喻和暗喻等。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xìng):即“起兴”,也叫“托物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雌雄成对的雎鸠鸟在河中相向鸣叫而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5. 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1.比是比喻,兴为寄托 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2.“比”与“兴”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 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 顾炎武 《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张承辉博客” 比兴是诗经等民歌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64664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30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下午1:31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