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传统红学认为《红楼梦》里贾家就是曹寅家族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曹寅家族兴衰败亡的真实历史,却是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巜红楼梦》的历史背景作为参照的。
许多史料业已证明,曹寅于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两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四十二年起又与李熙隔年轮管两淮盐务,总共四次。康熙在此期间四次南巡皆住曹寅家。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在经济上造成了巨额的亏空。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雍正继位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曹家也因此获罪被革职抄家。
现在即便我们不把贾家和曹家挂钩,单就小说文本而言,也不能否定贾府的荣衰其实是和朝廷的大政策大举措密切相关的。一个堂堂的国公府被查抄,这在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是少有的,即便有也应该为史籍明确记载。那么,《红楼梦》里讲了这么一个史籍无载的国家大事,除了满清雍正所为还有那朝那代呢?
许多红学研究者总感觉小说对贾府遭查抄的原因交代得不清楚,确实如此。如果说罪在世袭荣国公贾赦,那么贾赦又究竟犯了什么大罪?小说中提到的他最严重罪过也就是和地方官员有勾结,这当然是朝廷绝不容许的政治问题,但也不至于满门抄家啊。宁国府也被抄了,虽说有“罪在宁”的说法,但也不过是犯了一个“淫”字。有人说那个世袭宁国公贾珍很黄很暴力,我看“黄”倒有事实,“暴力”却并无实据,那肯定与朝廷的举措有关,只是作者不便直说而已,才让我们感到费解。这个举措应该就是雍正清查公帑,追查国库亏空,而这在小说中其实是用甄家藏脏的情节暗示了的。
最重要的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铺张奢靡的经济问题,和康熙王朝后期国家的财政状况很暗合。
小说在开场第二回就借冷子兴的口说:“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宁国府孙儿媳妇秦可卿死了,就办了一个规格很高而且极其奢华的葬礼。而为了迎接元妃省亲,居然专门建了个天上人间少有的大观园,“把银子像海水似的花”,连元妃自己也惊叹“太奢华过费了!”。
而贾府平时的吃穿用度,小说更是极尽其奢靡,而且明确指出贾府因此而内囊亏空。小说在后四十回中写道;“如今用度比祖上更加十倍”、“不仅库上无银,而且尚有亏空”、“好几年头里就寅年用了卯年的了”。贾政在查抄之后知道家里库银已空,十分惊讶。而且小说里还揭露贾府内囊日渐空虚,凤姐等人竟不顾大厦将倾覆,贪婪损公肥私,因而更加剧了贾府的经济崩溃。
而康熙晚年的国家情况也正是如此。康熙皇帝开疆拓土治理国家确有丰功伟绩,但他后期耽于盛世虚荣,在吏治和财政管理上失于宽纵,因而皇族宗室官僚结党营私、挥霍浪费、腐化堕落。当时全国各地冒销钱粮、挥霍公帑、侵渔克扣的行为司空见惯,已经导致国库亏空和地方财政严重危机。
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范佳杰教授有关文章介绍,《大清会典则例》卷37《户部 田赋4》记载:“即如山东藩库,亏空至数十万,虽以俸工补足,其实不能不取之民间,额外加派。山东如此,它省可知。”而《户部-田赋4》里更记载:国库钱粮亏空,都是因为高级官员的许多费用都是从国库里开支的。有的因为官员间交好,就互相私下挪用。有的是掌握了对方的短处,就胁迫其增加开支,勒索分肥。他们负国营私,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顾国家财政困难和老百姓的负担。
当时国家的状况确实跟贾府一样,都是外面一派繁华的架势,内在已经危机重重。
雍正继位以后,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危机和官场贪腐,不得不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整顿和财政清理。他一改先皇宽容放任的态度,对官员的经济犯罪进行严酷打压,从而挽救了大清王朝。
贾府的危机也正是清王朝的危机,雍正的整顿财政反贪污挽救了王朝的命运,却不可避免地导致贾府的倾覆,这真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红楼梦》正是这种无情与有情的交集,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杂糅。小说没有直接描写贾府被抄的原因,但通篇充分暴露了贾府的奢靡腐化和内囊空虚。
这实际上说明贾府败亡是咎由自取,也说明雍正整顿吏治财政、打击贪官污吏无论于家于国都是挽救危亡的正道。书中对贾府的败亡没有归恨于朝廷抄家,而是感叹于人间富贵的无常和轮回,其实也是承认“天命”难违。
因此,我认为《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家不能完全等同于曹家,但也是跟雍正年间的那段历史有关的,跟类似曹家遭遇的家族有关的。传统红学关于历史背景的研究也不能一概作废。现在一些学者把一个家族的人事附会为皇朝秘史和明末兴亡,实在难免让人感觉牵强。
“张承辉博客” 红楼梦历史背景(红楼梦时间背景和历史原型)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8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