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一次授课时问弟子曾参说:“我的整个学说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概念,你能理解吗?”
曾参说:“我完全能够理解。”孔子出去之后,
《礼记》孔子问曾参
同学们都问曾参说:“这个中心概念是什么呢?”
曾参说:“老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二字。”
在曾参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
“忠”、“恕”是分开的。
什么是“忠”
首先说忠。在整部《论语》中,“忠”出现的次数频繁,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在孔子的学说中,“忠”含有尽心竭力、无私、诚实等意义。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主要包括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级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鲁国君主定公曾经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也就是说,君主应该依照礼法来使用臣子,臣下则应该忠心侍奉君主。
什么是“恕”
如己之心,如人之心是为“恕”。
和“忠”一样,“恕”是孔子“仁”的又一方面的内容。
“忠”和“恕”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的区别是:
“忠”是在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
“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
儒家关于“恕”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
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
就是说,你自己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这是一方面。
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所欲与之,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
可见,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恕道”也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的忠恕之道为什么会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孔子的忠恕之道毫无疑问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欢迎和吹捧。
依照孔子的观点,在最高统治者礼遇臣下的情况下,臣下对命定的统治者尽“忠”是无可置疑的责任和义务。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是说拿了君上的俸禄,就要尽心尽职地为君上服务,帮助他维护统治地位。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为君上着想。君上的任何命令,包括诛族、砍头都应该服从,这是最为基本的尽忠要求。
而所谓的“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更简单而直接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最为核心的方面。
自古以来,无数人为了对国家尽忠、对君上尽忠,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尽管自己尽忠的对象或者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已经失去恩遇他们的能力,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加凸显前朝遗臣的尽忠之心。
比如,最早有商朝遗臣伯夷、叔齐,尽管早在商朝时就已经隐居,可以说没有得到商君和国家的多少好处,但商朝灭亡之后,却不食周粟,只在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南宋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被捕后誓死不降元朝,最后从容引颈就义,更是成为历代忠臣的楷模。
明朝史可法在扬州抵抗清军,弹尽粮绝,却誓死不降,终于壮烈牺牲。
这类事迹多得不胜枚举。总之,忠诚已经成为为人臣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为衡量其品格高下的标竿,能够驱使人们即使为本朝献身也在所不惜,既然如此,统治者还有什么理由不加以提倡呢?
臣事君是古代等级制度最高层的制度,而从事君加以推广,在处理官场关系和其他社会伦理关系的时候,忠恕之道的使用也同样会使人人尽忠事上,安分守己,宽以待人,从而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一片和谐。
这样,整个等级制度因为忠恕之道的运用,变得更加稳固。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也是统治者们乐意看到的。
忠恕之道在当今的解读
在当今社会,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忠恕的运用可以说也无所不在:
对人,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
对家,忠于自己的家庭,对家庭关爱,对家庭负责;
对朋友,忠心、守诺、诚恳、负责、大度;
对事业,恪尽职守,达己达人;
对国家、民族,为国争光,为国尽忠。
能够在这些领域都做到“忠恕”,以自己的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那么,客观上就可以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成就感,这样,人就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
“张承辉博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8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