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8月18日,“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发行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在中国皇家建筑中达到了顶峰,其在建筑功能、结构、空间、防御性、耐久性、布局上,都是历代宫殿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因而文化价值极高。故宫虽为明朝所建,但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体为清朝时的建筑。其中的原因,值得细说。
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币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建新皇宫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在此之前,故宫所在地是燕王府,燕王是明成祖朱棣做藩王时的封号。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继位,改年号为永乐,并宣布“建文”这个年号非法,虽然在法统上否决了建文皇帝,但是朱棣还是觉得皇位不稳,此时他想到了迁都,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大本营北平。
于是,永乐元年,朱棣将北平升级为北京,开始向北京移民。三年之后,朱棣以蔡信为“总设计师”,下令在燕王府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皇宫,并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四年后,奉天殿(今太和殿)落成,朱棣急不可待地来到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贺。杨宽先生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指出,“与此同时,永乐正准备迁都,皇城、宫城和主要宫殿也正积极准备起建,不仅规划已定,人力物力也多已调集。”
朱棣
朱棣派出专门的官员,走访全国各地,寻找名贵的石材和木料,运回北京。寻找材料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很多人为采集木料而丧命,石料的开采和运输也是困难重重。史料有这样一则记载:保和殿的北门有一块汉白玉石雕刻的丹陛石,重达2000余吨,为了把这整块石料运到北京城内,劳工必须等到寒冬来临的时候,在路面上洒满水,结成冰之后,用了28天,才把它弄到故宫里。还有宫殿使用的砖瓦,也是专门烧制,然后通过运河运到北京城。
营建故宫的高潮出现在永乐十五年,陈桥驿在《中国六大古都》称,“当时有二十三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和大量兵士被迫投入宫殿营建工程,全国各地担负繁重劳役的劳动人民,更是不计其数。”
最终,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11月完成。次年元旦,朱棣在新落成的皇宫里接受百官朝贺,并正式下诏改北京为京师,南京降为留都。这座新皇宫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建造,同时达到左右均衡的效果,并加上了风水学、阴阳五行学、星象学等玄学知识,所以叫“紫禁城”。
然而,就在故宫落成不久,便遇到了雷击,继而引发了火灾。由于火势较大,三大殿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又连接为一体,三大殿都被大火焚毁。以现在的科学目光来看,引发这次火灾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没有避雷针,加之明成祖时期的三大殿地面建筑全部由木材构成,容易起火。不过,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谴”,是上天对朱棣擅夺皇位的报应。于是,要求还都南京的呼声开始高涨。朱棣顶住了各方的压力,拒不迁都。三年之后,他病逝于第五次北征的路上,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修还是不修,明仁宗面临国都选择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洪熙皇帝。明仁宗的名声不算显赫,但纵观其一生,这位以肥胖著称的短命皇帝,绝不负“仁”字之名,这单从其对故宫的态度便能看出一二。
出于对“天谴”的恐惧和连年征战对国库的消耗,朱棣在他人生最后三年并没有修复故宫。因此,在朱高炽即位时,故宫的主体建筑依旧是一堆废墟。此时摆在朱高炽面前的问题很明确,故宫还修吗?这个问题从表面看是一个工程修复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国都之争,修故宫,意味着继续定都北京,相反,则预示着皇帝将会还都南京。
故宫三大殿
虽然做皇帝是个新手,但是在朱棣北征期间,朱高炽一直以太子身份监国,因此他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经过考虑,朱高炽决定不修故宫,回銮南京。朱高炽这样做的原因,大体有两个。一是他的身体原因。史载朱高炽有哮喘病,因此他对气候非常敏感。北京空气非常干燥,这让朱高炽非常不适应,回到南京之后,就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了。二是出于国计民生的考虑,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到明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迁都北京后,每年都需要从南方运来大量粮食、物资,来供给朝廷的开支。这一点正如朱高炽所说的,“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仰南京,斯亦吾之素心”。
明仁宗在还都的想法成熟后,便开始为回南京做准备。他先令驸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又令太监王桂和郑和领官军镇守南京,还把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下令修葺南京宫殿。最重要的一项准备,莫过于向天下宣布“朝廷将还都南京,将北平仍称为行在,南京复为京师”。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朝廷为还都南京做准备时,铁了心要回南京的明仁宗却突然驾崩。
朱高炽驾崩后,即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想遵从父亲的遗愿迁回旧都,但是南京频繁的地震给这位新皇帝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史载,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三十五次,北京地震五次。因此,南京密集的地震,使得明朝还都南京的工作被打断,直到朱瞻基驾崩,首都仍在北京。
至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正式下诏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至此明朝都城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瞻基虽然对国都犹豫不决,但是开始着手对北京故宫进行修复。到正统六年(1441年),永乐朝被烧的三大殿才终于重建修补完毕,历时大约有二十年。
自明英宗之后,故宫也时常遭遇火灾,所幸火势并不算大。
效仿项羽,李自成火烧紫禁城
明末,面对满清八旗兵和农民起义军的夹攻,崇祯皇帝纵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看着北京城下黑压压的农民起义军,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很快便走进了故宫,看着眼前富丽堂皇的宫殿,李自成震惊了,他迫不及待地在皇宫搜刮财物、寻找美女,他的部将也对明朝旧官进行“清算”。这使得他失去了中上层官僚的支持,此时,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在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帮助下,清军在一片石击败了李闯王的军队,扫清了问鼎中原的最后一个障碍。
一片石之战败退之后,李自成知道自己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便急匆匆在武英殿称帝。在临行前宰相牛金星说:当年西楚霸王入咸阳,离开的时候,火烧阿房宫,绵延三百里,何其壮哉?大王不如效法西楚霸王,也烧掉紫禁城,一则楼台亭阁不会遗留于人;二则不失霸王风范。李自成一听有理,立马派人烧了紫禁城,之后逃往西安。
这场火烧得非常大。据朝鲜《李朝实录》载:“宫殿悉皆烧尽,惟武英殿岿然独存,内外禁川石桥亦宛然无缺。烧屋之燕,蔽天而飞。”
现在的故宫以乾隆时期风格为主
清朝入关后,一改历史上改朝换代之际后朝对前朝的宫殿采取焚烧、拆毁、废弃的做法,对明朝皇帝建的紫禁城拿来就用。当然,有些是必须改的,如名称,大明门就改叫大清门。有些可改可不改,也改了,如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首要的大事就是修复李自成烧过的太和殿。顺治帝历时14年,将故宫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并抢先把太和殿修复了。顺治大婚的时候也是在保和殿,那时候叫位育宫,康熙早年也一直住在保和殿,直到乾清宫修好了,康熙才搬到乾清宫。
保和殿北门的汉白玉石雕刻丹陛石
康熙皇帝继位后,修太和殿的任务也格外重。也许因为刚刚入住紫禁城的顺治皇帝修复太和殿太过匆忙,仅仅过了20多年,康熙皇帝就得再修一次。10年之后,太和殿又被烧毁,康熙还得重建。
乾隆即位后的六十年间,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增建和改建。宁寿宫也就是现在的珍宝馆,都是乾隆时期修缮的。还有很多牌匾也都是乾隆时期改的。清前期,满文牌匾都是对汉文的音译,到了乾隆时期,很多改为了意译,乾隆这是为了剔除满语中的汉元素。
在乾隆以后,清朝皇帝对故宫基本都是小修小补,整体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虽然是明永乐时期定下的基本规模,但以乾隆时期的风格为主。
“张承辉博客” 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故宫的来源及历史故事)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28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