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书内苏菲十四,书外读者四十;一个豆蔻年华,一个人生不惑。四十岁的学生跟着十四岁的老师走进西方哲学史,跟着苏菲的眼睛看世界。
十四岁的苏菲充满好奇心,在艾伯特教授的引领下,畅游于西方哲人的智慧之海,思考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四十岁的我好奇心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日渐消退,在生活的裹挟下,考虑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是苏菲帮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引领我睁开眼睛看世界,思考人生的本质。
运用上个月学习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简单概括一下《苏菲的世界》。这是一部哲学教科书,是一部关于西方历史、宗教和哲学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西方哲学史。“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这个字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阅读《苏菲的世界》读者,就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就是一个“哲学家”了。对我来说,乔斯坦.贾德先生就如同苏格拉底,再次把哲学从天上引到了人间。这有点颠覆了我的三观,哲学不再仅仅是哲学家思考的“高大上”了,而是走到了人间,走进了普通大众的心里。哲学问题成了人人都可以思考,人人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乔斯坦.贾德先生围绕“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从西方神话开始到现代哲学为止;结尾处描述了“未来的宇宙”,对人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在艾伯特教授的引领下,通过苏菲的学习经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跟着苏菲看世界。
对于西方哲学,我们可以根据三个时期来梳理:
一、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脱胎于神话传说。神话的作用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这就是他们何以在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会编造出那些神话故事的原因。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有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他的循环与变化。
雅典的哲学。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走出黑暗的洞穴是他的哲学理想。亚里士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他把大自然“房间”内的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泯灭了。期间,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新柏拉图派、神秘主义异彩纷呈。
二、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的“黑暗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乔斯坦.贾德先生说,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加以“基督教化”,也是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
圣多玛斯将亚里士多德加以“基督教化”。认定上帝(或“目的因”)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
在中世纪期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三、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更强调个人主义。当时人的观念是:我们不仅是人,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
巴洛克时期,一般是指17世纪。“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这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境。
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他是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他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我思故我在。他将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延的真实世界区分的一清二楚。
斯宾诺莎——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他的主要哲学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
经验主义哲学家,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代表人物有洛克、休姆与柏克莱。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休姆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地状态。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他的特点是反抗权威。代表人物,康德。他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他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俞是思考俞觉神奇,心中俞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被大家所熟知。
浪漫主义,这一时期同文艺复兴时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代表人物: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二为一。黑格尔,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在现代哲学家中,祁克果,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反动,他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杀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应负的责任。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者。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弗洛伊德,他发展了所谓的“深度心理”,或称“精神分析”。
在叙事者领读中,董艳老师如是说:
我是谁?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我身在何处?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就是立在眼与心之间的那个人!
我将往哪里?执着乡土,与读写思行同在,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身为老师,在乡土,我知道自己所要朝向的不过就是:诗即生活,文即生活,接受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帮助诗意地生活!在乡土,探索人的诗意存在便是我教育生活的朝向!所以,我不敢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结果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人类因思考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亦是如此,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思考?是否在引领孩子们思考?
“张承辉博客”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3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