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一)
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每集必看。我们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知青返城,老干部平反,中美建交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等等,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十分熟知。
我还记得班主任向全班同学朗读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时,全班同学泣不成声。
历史老师被打成右派二十余年。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历经磨难,孤苦伶仃。堂堂大学毕业生,居然没有任何女人愿意嫁给他。当他被平反重新走上讲台给我们上第一堂历史课时,他讲着讲着,由于压抑不了内心的感情,他突然失态了。他在讲台上嚎声大哭,他动情地说:同学们,我要感谢华主席,感谢党中央为我平反!要不然我死不瞑目啊!
高考是我们那代人的风向标,当时能买到一套《数理化丛书》如获至宝。全国上下年青人掀起了学习热潮。凡是热爱学习,有上进心的青年均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真正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好局面。
我还清晰记得,在一间破旧的会议室里。领导在昏暗的灯光下,向我们全体职工全文宣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一位老同事对我说:看来春天真的来了,可惜我们已近黄昏。年青人,好好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吧!作为早就希望冲破现有僵化体制,到广阔天地自由翱翔的我,当晚就下定决心“下海”。三个月之后,辞别领导同事,瞒着父母,告别妻儿,背起行囊踏上“下海”的征途。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给了我勇气,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们要向他老人家鞠躬致谢!他凭借经验、智慧和胆识挽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激发了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青人,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同时也改变我们那一代许多青年人的命运(包括我)。假如没有以邓小平为代表老一辈革命家力挽狂澜,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今日的朝鲜就是例子)?我们每个家庭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又将是什么样子?
郁达夫有一句名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是啊!邓小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英雄,我们要把他永远怀念和敬仰!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否再次唤醒我们:我们中华民族到今天仍然需要邓小平的思想和精神。当下之中国更需要又一个邓小平站出来,坚决惩治腐败、打击官僚、完善法制、改善民生,让东方巨龙继续腾飞!事实证明:谁以我们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为老百姓着想,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就将拥护他!爱戴他!追随他!比如今天我们还念念不忘的邓小平。
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二)
从8月8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晚上8点05分播出由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从那以后,我坚持每天要看2集,百看不厌。虽然现在还没有全部播完,但前面已看过的部分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这部电视剧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对“粉碎四人帮”、“邓小平三次出山”、“全国范围恢复高考”、“邓小平首次访美”、“知识青年返乡”、“农村包产到户”“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凡昭雪”等历史事件进行情景再现。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我们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还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就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
邓小平感动我们的另一种精神,是他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知道他几落几起的不凡经历。落,就要忍辱负重,落而不败;忍,是忍个人一时之辱,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落,并没有消沉、怯懦、苟安,而是在观察、思考、积蓄,待时机成熟,便像战士一样跃出战壕,为国为民奋勇冲锋。坚忍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坚”且“韧”,从不向困难低头。正由于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勇担道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勇敢开拓的勇气,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忍不拔的品格,构成了邓小平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是我们赖以夺取胜利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一个国家充满希望,人民激情澎湃的年代哦!那也是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心情最舒畅的年代哦。我想,国家如果能够按照那个样子发展下去,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可以提前实现。但是,后来的事情没有如我们的所想那样发展,这是非常令人痛惜和遗憾的啊!当然,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历史也就是这样一波三折、迂回前进的,我们还是应该有希望、有梦想。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坚信:中国一定可以更好,也一定会更好!
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三)
话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到这个周末,断了两天,心里还挺没着没落的。
一般看影视作品,心里没着没落的感觉,来自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但这部剧不同,人物命运,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大多史实都有了。即便没有的,“小人物”,也可从史实里推导出他们的归宿。比如他们的政治命运,只会一路向好,最终圆满。因为,史实告诉我们,在后来以至到今天,中国的历史,没有再发生“转折”。
所以,对《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断签”之念,来源于对同一历史时代的认同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往往可以通过剧中人物的际遇和作为,回忆并感喟于同一时代里的自我命运。大面儿上说,那个时代,每个普通人的自我命运,远不像今天个体命运的千差万别,所以我说,是认同感。这个剧的反响之一,也正是为这种认同感提供了一次缅怀和反省的机会。PS:80往后的人,可能对此剧的共鸣不多,他们如果有兴趣观看,更多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而不是亲历者的角度,当然也不会产生感情的附着。或许,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需要从长辈的解释里,缕析出中央的一纸决策,作用于老百姓的生活,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感里,“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不可或缺的主题。“大事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代称,“大事件”下的个人历史,是值得人们骄傲甚至炫耀的荣誉。比如“知青”情结——上山下乡的亲历,即便痛苦,也会被大多数人拿来,祭奠自己的青春岁月。60后的人聚会,常发感叹自己这拨是被遗忘的一代。但翻过脸来也会骄傲地说,他们经历了足够多的历史大事件,所以他们这辈子值了。
当然,没有理由要求每个个体,都拥有不仅面对自己,而且还要面对后代的历史责任感。但是,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期记忆,先验地与“大事件”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做必然的捆绑,的确是个误区。不妨做这样的质疑——人们心底里对所谓“大事件”和“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衷,是不是也是构成中国现代“大事件”历史的动因之一?(m.zhangchenghui.com)说白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粗大事”,是不是就是“激情燃烧”必然的条件?如果是,我认为,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一种可怕的“魔咒”,同时,也是中国人缺乏反思意识而自领的“魔咒”。
此剧的头22集里,的确充满了“历史转折”,大转折里,又包含着无数的“小转折”。而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意味着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发生着相应的转变——粉碎“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大讨论、高考、科学大会、公派留学生……包括下面的剧情,不难猜测,还将顺继续“转折”下去——三中全会、土地承包、改革开放……所以这些,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它们既是“大事件”,也不是“大事件”,而是对诸多历史错误的修正,是对“正常”历史的重塑。“历史转折”,准确说,应该叫“历史回归”。
所以,这部剧为中国人提供的,不应该是热衷“大事件”的“激情”,而是对“大事件”和热衷“大事件”情结的反省。我想,从23集开始的“改革开放”,会明朗地告诉观众,“改革开放”的意义之一,就是把本应该属于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交还给这个国家。就像“邓大人”在剧中常说的那样:“我们穷不起了”,“我们是在还债”。“还债”,这是对历史回归的最形象的说法。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是想让中国的历史,不再充满“大事件”,不再发生不必要的“历史转折”,而回复到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常态中。以此关照现实,包括今天的力治腐败,它同样是一种“还债”,是让中国的政制回复到清明和廉洁的正常状态。
但是,“还债”,不仅仅是决策者的责任,它也应该成为所有历史见证者的义务。这话说得并不晚,因为如前所述,在很多中国人的头脑中,直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对“大事件”的留恋,依然留存着制造和响应“大事件”的冲动。这样的留恋和冲动,同样不是正常状态,同样需要警惕和反思。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祈福的老话。而一段“平稳”乃至“平淡”的历史,没有或者鲜有“大事件”的历史,是符合中国大多数人利益的。
“张承辉博客” 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3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