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并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妮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詹姆斯.卡迈伦
第七十届(9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又名《铁达尼号》Titanic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难以忘怀,从沉睡在海底的被锈蚀的船壳上,镜头缓缓上摇,逐渐接入骄傲的昂首于海面码头上簇新雄伟的巨轮。这一巧妙的剪接所造成的惊愕在叙事进程中不断获得回应,并且不断加强,似乎唤醒了每个人关于逝去的激情岁月的回忆。从这个意义上,影片对于泰坦尼克号雄伟身姿的复现,也成了一次小小的追悼仪式,这艘乘载着几千名旅客的巨轮,同时也乘载着更为沉重的回忆;它不仅飘浮在广瀚无垠的大西洋上,也悬浮在历史的线性进程之外。事实上,发生于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已成为西方人意识深处的一次“震惊体验”和“创伤记忆”,它的寓意早已胀破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外壳,在20世纪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转折过程中不断增殖。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住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船。露丝,一位漂亮的贵族小姐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起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年轻的画家杰克通过与人赌博,幸运地得到了三等舱的船票,他和伙伴飞一般地跑到码头,跳上甲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高声欢呼着,仿佛是大海的主人。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在甲板上,杰克看到了露丝,被她深深吸引。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她的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当她试图跳人大海时恰巧被杰克发现,他救了她,两人由此相识。露丝向杰克吐露着心声:“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像活了一辈子似的,又像是站在悬崖边上,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杰克耐心地开导着露丝,带她去三等舱中跳舞,甚至教她如何吐出又远又直的唾沫,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c然而这—‘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露丝决定上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已掌握在两人手中。
JACK与ROSE在一起的每一幕场景,两个人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在船尾的相遇,JACK救了ROSE的命,他们还是陌生人。几次在甲板上的散步聊天是他们心灵的交流,ROSE向JACK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挣扎与无奈。头等舱的晚餐,一句“把握时光”让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等舱的舞会在欢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增进了感情。次日,在空房间中JACK的大胆表白却遭到ROSE的拒绝,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ROSE与JACK都是痛苦的,这一幕冲突对剧情发展,以及人物塑造都十分重要,它提醒了观众ROSE与JACK的身份悬殊,向人们展示这样一份爱情的艰难,告诉观众他们要走到一起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同时也为下面ROSE复杂的思想斗争,为ROSE所做出的决定,埋下伏笔,将影片推向一轮高潮。
两人在船头的戏堪称经典,没有几句台词,然而一切尽在不言中。ROSE在船头张开双臂,睁开眼惊呼:“我在飞!”JACK在其身后轻轻拥住她。此时镜头缓慢上摇,后拉,从两人脸部特写切换为全景,将二人与美丽的大海,晚霞融合在一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此切入,整个画面美的不可胜收。这一场景中几乎没有对白,也仅仅只有一个飞翔的动作,它之所以堪称经典,另无数人记忆深刻,是因为它意义深刻,那个飞翔的姿式,那句:“我在飞”表达了ROSE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仿佛在她张开双臂的那个瞬间,就飞离了那个她所不屑的圈子。我想这也是她与JACK相爱的本质原因,两颗向往自由,热爱生活,有着相同追求的心,怎么会不走到一起呢?即便他们阴阳两隔了,即便他们相处的全过程只有两天一夜,但他们的心永远都是连在一起的。正如老年的ROSE说的:“他救了我的命,他救了我的灵魂,而我却连张他的照片都没有,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最感人的一幕莫过于两人在大海里的生离死别了。寂静的夜空,无垠的大海,四处漂浮的尸体……以黯淡的影调呈现出一派垂死的寂静,让人不寒而栗。ROSE趴在甲板上,紧握着JACK的手,JACK告诉她永远不要放弃,是JACK给了她生得希望,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永远不要放弃”我想正是这句话,成为ROSE一生的座右铭,陪伴她度过余生。这是爱情的力量,而这种爱情注定了会像海洋之心一样,永垂不朽,在时间的长河里,永久的闪着光!
影片最后,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片海域上,老年的ROSE凝视大海,将海洋之心丢入大海中。这就告诉观众,海洋之心对于ROSE来讲,不在于它价值连城的物质意义,而在于这稀世珍宝的永恒与珍贵,正如她与JACK之间的爱情一样。
此外,这艘巨轮还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船上的众生百态,船上的各个阶层的人民都丰富的隐喻了社会,其中不乏大量对比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多次拍摄到底层的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尤其是那个下等舱的舞会,俭朴却洋溢着真情,与头等舱的聚会对比鲜明,讽刺意味昭然若揭!
很显然这是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却如此的真挚感人,我认为之所以显得如此真实,一是因为人们内心潜藏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就在于影片在细节的处理方面,以及在人物关系处理方面的恰当合理。使这样一个美好到近乎虚幻的故事感人肺腑,若是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泰坦尼克号》及其相关的事物,或许我会想到用“壮观”“恢宏”“华丽”……可若要来形容ROSE与JACK的爱情,用“浪漫”过于肤浅,仅仅是“感人”却又显单薄无力,我想真正配得上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词,便是“不朽”!.
做为一部商业片,《泰坦尼克号》所展现的就不只是弥漫世界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和反省自身的怀疑,它之所以把爱情故事作为主线,正是强调现代人在困境中自我拯救。这正是这个批量制造神话的时代所具有的特征,虽然其中蕴含的历史性必然呈现出当代人真实的情绪,但其审美立场使得它不得不采用一定修辞策略去弥合现实与想象结构之中日益扩大的裂痕。无论我们如何夸大爱情的力量,她所能拯救的只是历史中的个人。这使得我在感动之余陷入更大的惶恐。实际上在纯洁的爱情中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修辞策略。爱情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生活的没落贵族家的少女,而她内心之中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这团火焰从她遇到男主人公,那个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起就被点燃。正是这种激情战胜了金钱、地位对人的诱惑与异化,使她回归于到生命源初的纯真与活力,恢复了生存下去的勇气,直到沉船的灾难中拯救了她的生命。
在观影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在高潮部分反复出现的细节,很多为贵族拉琴的小提琴手们,在面临灾难之时,并未显露丝毫的慌张与焦虑,或许准确的说他们的内心也同样焦急无助,但幸运的是他们用集体拉奏小提琴曲的方式掩饰了内心的惶恐,无助,选择忠于艺术,用美妙的天籁之音作为终结个体的终点,在生与死的艰难跨越面前,这样一群可爱而坚忍的人们,选择了又另一种纯粹而充满分量的方式活过,那即是对艺术的执着,对精神的守候!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不论短暂抑或漫长,这或许是影片导演始终思考的主旋律问题。不难看出,贯穿于背后的隐藏线索便是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对生命选择方式的凝思。露丝出身于上流富贵人家,外表看来光鲜亮丽,但在其内心深处却掩藏着难以言表的悲哀与苍凉,面对家族的安排,她曾选择屈从,但杰克的出现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露丝毅然抛弃为钱而生,为家族而活,她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书写,即便是一生穷困潦倒,哪怕一无所有,只要还有爱的温存和感动,那已是足够。而杰克对生命的度过方式更是显得简单,但并不盲目和草率,他有很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方向,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通过努力得到何物,虽然是通过赌博的手段偶然获得登上泰坦尼克的机会,但能与露丝结识,年轻时拥有一份足以刻骨铭心的爱情,于他已是了无遗憾了。正如影片最后,泡在冰水里的杰克望着身边患难的恋人,仍用最后残留的温暖和力气为其维持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坦言“能够得到这张船票,认识你,与你相爱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的确,杰克前期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虽是困顿,却淬炼出一颗火热而善良的心灵。20余年人生旅途,短暂得如流星划过星际,但杰克选择了有质量的度过,他曾那样大胆坦荡的为之爱过,奋斗过,付出过,当生命归于尽头之时,他的脸上未有太多遗憾,太多悔色与不舍,反倒多了一份坦然,甚至是一份凛然,为爱献身,为恋人撑起生命的架梁,又有何妨?杰克和露丝,虽有迥异的人生轨迹,但在他们相遇相爱期间的这段交汇时期以及此后两人命运的最终归宿,尽管各异明显,但都无愧于对生命内涵的完整诠释,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完整心智和不朽精魂的人,生命应当这样度过!
影评论文(二)
斗转星移,屈指一算,敬爱的周总理已离我们远去二十二年了。又是一年春来时,总理故居的庭院里那一株株海棠花,想必正开的鲜艳,花儿淡洁素雅,而又不是风韵雍容,如总理高尚的人格,如总理自信的笑容,如总理翩翩的君子之风。花香馥郁,弥漫在那早春微寒的空气之中,愈加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把我们带回上个世纪,引起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情思……
海棠花含苞待放的时候红的鲜艳,盛开的时候又变为淡雅的浅红,这多么像我们的总理,青年的时候叱咤风云;中年时沉稳庄重;老年时鞠躬尽瘁。这花儿开的过程又多么向总理的爱情——曾有着灼热似火的开始,但最终归于深沉与恬静。自1927年结为夫妇,两人的命运就紧紧的系在了中国的革命命运之上,因革命他们两个人成为了一段旷世爱情的主角,但在长期残酷的地下斗争中总理的夫人被永远的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周恩来也在长征中落下右手不能伸直的毛病,建国后两个人又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奔走操劳,常常连共同进餐的时候说句知心话的机会都没有,甚至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同,两人住在不同的屋里,这种生活之平淡是普通人难以忍受的,我也曾经想过,周总理是不是有点残忍,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而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他挚爱的夫人却常常顾及不到,这让人心中不免产生出了一丝丝的遗憾。
曾有个外国记者问周恩来:“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请问您首先是一名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周恩来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一个共产党。”这位首先是中国人的共产党时时刻刻关心和惦记着人们的衣食冷暖,朋友的荣辱安危,国家的富强繁荣,民族的自信威严,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付出爱最多的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在他的身后,人们还在深情的凝望着总理。
回味这部影片,从中得到的教义颇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总理的志向和抱负,提出“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又表现出总理广阔的胸襟,还有总理的风趣幽默、真诚直爽、无私奉献……这些品格无一不是我们这些青年应该学习的,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总理对国家对人民那种无私的时时刻刻的爱,我们虽然是平凡的,在一生中无法有周总理那样过人的智慧,但是我们必须有爱。不是那种自私的爱,而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大爱。
那庭前盛开的海棠花,是我们多么羡慕的美。它们毫无保留的将香气播撒向每一个人间的角落。我希望,人们想到总理就会想到海棠花,想到海棠花就会想到总理。海棠花常开于心间,总理就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头,激励我们去爱,去奉献。
影评论文(三)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m.zhangchenghui.com)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张承辉博客” 影评论文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