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虽然主体是大陆文明,但不乏海洋文化传统。从古老的《山海经》开始,其中的“海”,虽然泛指各种水域,但也包括海洋;到明代郑和下西洋,途径太平洋到印度洋;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在海洋文化中的存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对大海的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中华诗词中的海洋,有的是风景异域,有的是波澜壮阔,有的是惊天动地,就是没有忧郁悲伤,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胸怀。
1. 《观沧海》,曹操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大海,有一种四海一统的气势。他的《观沧海》一向是海洋诗歌的典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读到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很正常,我生在一个内陆省份,没见过大海,当然也就没有太多感觉。后来上大学,在渤海湾乘船,当我在甲板上,看到阴森森、一望无际的大海,亮而无光的太阳,终于理解了这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真的是大,大到吸收了所有直射到海面上的太阳光,让太阳再也没有陆地上的那种多彩夺目的光芒;大海之大,太阳之小,在海面上,太阳也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你脑海里就是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为政治家,曹操心若大海,包罗万象,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2. 《春日望海》,李世民
同为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海洋诗歌存世;不同于曹操的是,李世民是见海思贤,想起了同样与大海有关系的伟大帝王,其意义昭然若揭。他在《春日望海》中写到: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
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
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图王。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
在李世民眼中,大海是“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在海上,大海就是世界,向下是在地上横流,向上是接天涌。从大海上过来的“仙气”是“凝三岭”;从大海上吹来的“和风”是“扇八荒”。
在唐太宗眼里,大海是广阔无垠的,“有形”而“非易测”;大海没有发源地,是“无源讵可量”。
站在海边,诗人很自然的想起两个与大海有关,又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帝王,因此有“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曾登之罘,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83) 曾至此观海,留有刻石。两代帝王都建立了彪炳历史的功绩,自然值得诗人向往。
3. 《望海》,周繇
唐代诗人周繇写出了唐人在大海上的感觉,那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普通人在大海上,很容易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想法。但唐人是何等的豪迈,岂会有无所依靠的感觉?诗人在《望海》中写到: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首句,“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是直抒胸意,并没有自卑或豪迈的表述。一个“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就显示出大唐应有的豪情,我就是“中华”,一个堂堂的中央大国;往旁通的才是异域,是小国寡民。
“岛间应有国”,显示大唐人虽然自认是中央帝国,但也知道各种岛国的存在;“波外恐无天”,则展现了大海之广阔,唐人的应有气势。
4. 《浪淘沙·望海》,纳兰性德
以大海的宽阔,任何人到了海上,一种豪情会油然而生,哪怕他是极度婉约派词人。清代婉约派词人纳兰性德便是这种感觉,他在《浪淘沙·望海》中写到: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沐日光华还浴月”,其豪迈,与魏武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样的,大海给人的感觉,就是包罗万象。
词人想乘船出海去“钓得六鳖”,鱼竿轻拂珊瑚,待到沧海变桑田,直接去向麻姑问道。婉约派词人面对大海的豪迈,由此可见。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水天相接,茫然间,大海就是一切,哪里有蓬莱仙岛?
5.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兴盛起来,中国人出海的经历也多起来。因此,其间有不少诗人由于各种原因渡海乘船。大文豪苏轼则因为贬谪而数次渡海,在遇赦北还渡海时,他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上的风雨那是无规律可循,所以诗人说,“苦雨终风”,这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海的风雨,二是说,自己人生的风雨。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也是语带双关,一是说海上忽然久雨放晴,二是说自己也是久贬遇赦。原因是什么?“天容海色本澄清”,自己本来就是清白的。
最后,诗人对“九死南荒”都没有悔恨,因为这次远游,特别是海上的经历,是他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6. 《太平洋遇雨》,梁启超
《太平洋遇雨》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的七言绝句,是在太平洋上遭遇大雨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全诗用气势磅礴的语言突出了作者心中的大志,展现诗人永不言败的浪漫主义情怀。全诗写到: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一雨纵横亘二洲”,这只有是在大洋上遇雨才有的感觉,更是一个胸怀世界的奇才才有的豪情。在大洋上,只有天与地,更无其他,所有诗人才有“浪淘天地”的感觉。
“却余人物淘难尽”,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表达了诗人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的壮志豪情。“又挟风雷作远游”,豪迈,豪情,风云人物,“挟风雷”而来,又“挟风雷”而去,快哉,快哉!
7.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成五绝句 其一》,李纲
在大海上固然是天气变化无常,但晴天则是大美风景,是在大陆上无法看到的风景。北宋政治家兼诗人李纲就有幸遇到了这种好天气。他在《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成五绝句 其一》中写到:
澄波不动琉璃滑,一望应须万里馀。
舟行冲激浪花碎,如驭白云游碧虚。
澄波不动琉璃滑,一望应须万里馀
“澄波不动”,海面像“琉璃”一样光滑;一望万里,横无涯际。只有行舟才能激起浪花,而浪花瞬间就碎了,感觉船行在白云上一样,我就像在碧空虚无中游览。
那种感觉,是海上航行比较少有能遇到的,海上一般无雨,晴天,也会有风。像这种既晴朗又无风的天气,比较少遇到。所以,诗人也就有“如驭白云游碧虚”的感觉。
8. 《出海》,文天祥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较多的出海经历,他写的关于大海的诗词也比较多。这首《出海》也写得豪迈、大气:
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
著我扁舟了无碍,分明便作混沦看。
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
我爱东坡南海句,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团荡漾水晶盘,四畔青天作护阑
中间是一轮圆月,四周是海水荡漾;而青天则作为圆月的护栏。“分明便作混沦看”,月光清亮,一切都看得分明,但四周“极目皆水,水外惟天”,所以,只能“作混沦看”。水天一色,玉宇澄清,这样绝伦的景色,让我产生了“乘槎上太清”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我爱东坡南海句,兹游奇绝冠平生”,既表达了与苏轼一样,对大海的喜爱;同时,在人生道路上,也和苏轼一样,豁达且不堕其志。
9. 《过东沙山是闽山尽处,同石来次萧给事韵》,汪楫
明末诗人汪楫则独辟磎径,描写出海后,回望起点的风景,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诗人在《过东沙山是闽山尽处,同石来次萧给事韵》中写到:
扬帆从此别嶕峣,钲鼓争鸣大旌飘。
蹙浪谁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灵朝。
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
去国回看忽千里,无边蓝水接青霄。
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
一句,“蹙浪谁知三老健,跳波真有百灵朝”里的“蹙浪”和“跳波”,把大海写得太调皮了。“砰訇地轴声初转,荡激天河影共摇”,调皮归调皮,但威力是惊人的,声音是“砰訇”,像是把地球震动了;而风浪则“荡激天河”,天河的影子和海水一样摇动。
“去国回看忽千里,无边蓝水接青霄”,等一切安定下来,回头看来时路,却是去国忽千里了,满眼是无边的蓝水,蓝水的尽头是青天,哪里还有来时路?
大海就是这样广袤!
10. 《海人谣》,王建
这首一首少有描写出海渔民辛苦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刻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控诉。唐代诗人王建在《海人谣》中写到: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恶波横天山塞路
前面说了,海上风雨无常,天气风云变幻莫测,一句“海人无家海里住”,我们就能想象其中的艰辛。后面说明渔民“海里住”的原因,“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这句,进一步描写海上的艰辛,是“恶波横天”,在海上,渔民除了要与海浪搏斗,还会遭遇“山塞路”的窘境,那真是“上天无门”。而充满了鲜明对比的是,“未央宫中常满库”,统治阶级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珍珠玉贝的。
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张承辉博客” 大海的诗句有哪些(赞美大海的经典诗句)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