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第1篇】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一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教师是十分伟大的。他们往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 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 有很多很多……

  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陽光明媚的春天……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第2篇】

  很少有一段旋律能在我的脑海中萦绕那么久,在《les choristes》(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中,它一次次响起,一次次让我情不能自已:“Sens au coeur de la nuit/ l’onde d’espoir/ Ardeur de la vie/ Sentier de 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原来童声可以这么美,这么慑人心魄,明快而充满了张力。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通过年迈的佩皮诺对皮埃尔的一次偶然拜访,将时间推溯到1949年1月15日:那天克雷芒马修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来到那座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才发现那里的孩子个个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而哈珊校长残忍的体罚只会助长他们的叛逆。他试图用自己钟爱的音乐来改变现状,来感化并拯救这些地狱里的孩子。站在他组建的合唱团中,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自信和青春的喜悦,马修先生的宽容和幽默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有恐惧感和负罪感,在先生专注的眼神中他们体味到一种不曾有过的甜蜜,那便是爱。

  毫无疑问,影片碰触到的第一个严肃的话题便是教育。“行动—反应”式的惩戒方式在今天似乎已不多见,但面对孩子的不成熟的心智,多数老师和家长都选择了对其进行无条件地规范,而并不顾及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几年前看过王朔的一篇小说《看上去很美》,讲述的是托儿所里的真实生活,小主人公方槍槍生性调皮,与学校的规则格格不入,在阿姨们的眼中是个“老大难”,渐渐的小朋友们都疏远了他,最后他把孤独而瘦小的背影留给了读者。试想《放牛班的春天》里的男孩们,如果没有马修老师的及时出现,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便不会被发觉,人们只知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却有着孤僻的性格;佩皮诺只会在每个星期六傻傻地等着爸爸去接他,而永远不知道他还 是个出色的“指挥助理”;郭帮只会被看作一个一无所长、无药可救的坏孩子,而不知道他可以做“乐谱架”,支撑起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马修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他们的未来开启了一扇天窗。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通过马修先生的创作和传播,给了这些孩子神奇的力量。这是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也是导演christophe Barratier倾心渲染的地方。这所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马修老师却从不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没有先进的器乐设备,也没有正规的演唱者和指挥家,而孩子们的热情恰恰就是他坚持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他的小团员们进步很快,和马修先生之间的交流也已经不需要言语,因为,音乐就是最好的媒介,它把孩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由放浪不羁归于如水的平静,这平静中又蕴藉着无数个愿望的喷发,是重现曙光之前的一番酝酿。

  马修是执著的,面对着校长先生的顽固阻挠,他果断将合唱团转入了地下;他又不是一味姑息孩子的,面对蒙丹的横行霸道,他严厉训斥,但鼓励他加入合唱团;他为皮埃尔的无礼而生气,并删去了他的独唱部分,但他知道爱能融化所有的坚冰,在为公爵夫人的演出中,让皮埃尔找回自己的角色,从孩子感激的眼神中他读懂了一切。导演对马修的个性塑造并未止于此,影片中穿插了他对皮埃尔单身母亲维奥丽的朦胧的爱情,影片一开头就讲述到这位母亲的死,让人察觉到她与男主角之间不太寻常的关系,只是这段爱情还 未开始就匆匆结束,无不叫人遗憾。或许爱上一个美貌端庄的女人是一个男性的本能,但我们从中更能看出马修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浪漫气质:全无帅气的外表,他的秃顶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料,但他始终有一颗追求美、珍视美的年轻的心,在他眼里,孩子们是上天给他的恩赐,而面前的这位母亲又是人间的维纳斯。

  孩子们都是爱玩的,他们喜好自由,喜欢没有束缚的郊野。他们踢足球,滚橡皮圈,扔纸飞机,就连冷酷的哈珊校长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可以说,是马修给这里带来了春天,给死水带来了微澜。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校长的贪欲和私念在不断膨胀,他利用公爵夫人的关系,很快将马修的成果据为己有。他没能预料到的是,曾经被他暴打了半个小时的蒙丹纵火烧毁了他的学校,所有的进爵之梦即刻化为泡影。我们且不去评价蒙丹的过失,这场意外的灾难却是对哈珊的一种绝妙的讽刺。令观众欣慰的是,这一天刚好马修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地狱似的学校,逃过了这一劫。此时哈珊校长意识到马修的存在对自己的地位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便勒令他辞职。马修伤心不已,他多么希望能继续陪伴着这群孩子成长,继续他的音乐梦想,或许,他只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和失业的学监”,仅此而已。

  当然,善良的导演不会让他的观众失望。在那高高的一陰一森的窗口,一只只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幼稚的钢笔字传达着孩子们真实的心声,那一只只挥动的小手仿佛一群飘舞的蝴蝶,让马修清楚地意识到: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在这里只有孩子们才能理解他。本以为能心平气和地看完这部电影,男孩子们的声音还 是让我忍不住流泪了:“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共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后来才知道那首歌叫作《cerf – volant》(风中飞舞的风筝)。

  记得在电一影《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的最后一幕中,也出现了相似的镜头:基丁老师就要走了,他的学生托德毅然站到了课桌上:“o captain, my captain!”随后全班同学陆续站上了桌子,呼唤着他们最亲爱的船长。这样的画面造成了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最高一潮部分。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故事没有就此终结,小佩皮诺搭上了马修老师将要乘坐的巴士,这意味着他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那个“池塘之底”,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充满明媚春光的天堂。

  在那所泯灭了人性和个性的寄宿学校里,克雷芒马修奉献出了自己所有的忠诚与信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传授给孩子们爱和美的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去把握青春、如何生活。他的音乐作品,正如基丁老师为孩子们朗诵的诗章,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而浓烈的抒情性、主体性正是这两门艺术的共同特征。

  应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法语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法语电影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不会太费周折,很平实,很舒缓,一种来自法国的精致和诗意扑面而来。没有观看好莱坞电影时的刺激感,却也不像日本电影那样沉闷,它的选材往往贴近现实,却又不自觉地透露出法国人天性中的浪漫色彩。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总有一种潜在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或者是对马修老师的钦佩,或者是对哈珊校长的憎恶,再或者是对孩子们的期许,随着剧情的发展,这部片子的审美教育意义已经自然而然呈现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光与影的交错往往给人遥远的时空感。黑暗中马修房间里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他的身影映在墙面,与冰冷的囚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电影在总体上是灰色调的:紧闭的大铁门,坚深的围墙,幽暗的集体宿舍,校长和学监的时不时提醒着:“安静!”只有男孩子们的笑是鲜亮的,而窗外那片撩人的绿色总在招惹着他们本不安分的心,是的,他们应当属于大自然,这小小的寄宿学校不可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皮埃尔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那么,其他人呢?佩皮诺跟随马修之后又怎样?郭帮是否靠自己挣钱买上了热气球?还 有彭尼法斯、乐科列呢?我想,这是《放牛班的春天》留给我们的悬念,但已大可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那段熟悉的旋律给他们烙下了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并将伴随着他们这一生。

  对于画面的剪裁、镜头长短深浅的选择、运动镜头的位移方向等,这部电一影都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对音乐素材的充分运用,大大增强了这部电影的感染力,对主题的抒发和情节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的几段旋律,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或以不同的方式演唱;同一个曲调,反复咏唱,时而渐强,时而渐弱,根据气氛的需要而更替。钢琴的音色细碎而轻柔,大提琴则沉重而压抑,小提琴悠扬而活泼,人物的喜怒哀乐、紧张与欢快都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童声的合唱与莫杭治的独唱宛如天籁之音,契合得天衣无缝,共同诉说着青春淡淡的哀愁:“海面上的清风/托起了轻盈的飞鹭/停落孤岛的礁岩处/冬日稍瞬即逝的气息/你的喘息终于远去了/融入群山深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天然的璞玉,就看你怎样将它雕琢。在地狱中艰难地呼吸,苦苦等待天明,这时需要一个人为你打开天窗,敲开沉默的心房,在《放牛班的春天》里,这个人便是crane D’obus,克雷芒马修。

  【第3篇】

  刚听到这影片的题目,有些不解,何为“放牛班”?在观看影片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这群孩子碰到了一个善良幽默的老师,他带领孩子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一部法国影片,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同时,这部温情的电影给了我最直接的启示:感动,震撼,反思。

  一群被认为应该抛弃、放任自流的孩童,从新拾起了希望,从唱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让我感动;那些写着孩子们离别祝福的纸飞机就在万分恰当的时候出现,让我感动;那个一开始就在门口等爸爸的佩皮诺终于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让我感动……当马修孤独离开时,那一只只从窗口伸出的手,还 有飘落的字条,让我一下子落泪了。感动,更是因为平凡的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

  马修他或许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但他绝对是个好老师。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使我震撼!他用音乐给予了孩子希望,引导他们走回正途,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使我震撼!艺术的力量如此巨大,让多少冥顽的灵魂得到救赎。使我震撼!

  从事教育工作也已经三年多了,这样的孩子我也会遇到,尤其是班级里平常调皮捣蛋的孩子,真的是让人头疼。有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狠狠的教训他们,让他们下次不敢犯错误。说实话,这确实有效果,但我却发现,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他们做为孩子所应有的活力。我们跳过了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环节,直奔目标。我们强调了太多的是管理,教育反而从主角变成了配角。

  苍鹰能在天空中翱翔,因为它有丰满的羽毛;蝴蝶能在花从中起舞,因为它有七彩的飞翼;海鸥能在大海上徘徊,因为它有矫健的翅膀;幼儿时,那双双好动的眼睛对这世界的一切一切充满了好奇,想象着未来是如何的——是有着花仙子的芬芳国度,是有着蓝一精一灵的快乐天堂,是有着阿童木的机械世界,还 是有着小丸子的搞怪笑园?每个孩子在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天使,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希望。(就如《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长大了又是如何呢?为什么天使会变成魔鬼呢?

  原来,魔鬼是感觉被遗弃的天使为了获得关注的一种反叛,那并非他的本性。影片中的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反叛的孩子,但是马修却看到了另一面:他在唱歌方面的潜力。然而马修却用自己爱心、信任、宽容、真诚将“魔鬼” 拯救,慢慢的变回“天使”。可能那时孩子们的心灵,真的是在天堂了,因为被认可,被肯定,被赞扬,或许他们真的是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当他们因为犯错而战战兢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批评、惩罚或许有效,但想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许我们老师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为老师宽容和真诚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马修老师的真诚和宽容是分不开的。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 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接受爱。马修老师,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一位好老师,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而做这种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再仔细想想我作为一名老师我的价值又再哪?我何尝不学学马修也用自己尊重、宽容、爱心、真诚去感动孩子们,去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春天”,让他们在自己的蓝天中自一由的翱翔,越飞越高!作为老师我也渴望自己也能象马修一样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更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4篇】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不过自己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它。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电一影。

  电一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曾经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老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一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老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老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一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老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

  马修老师与院长不同,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接受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老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面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老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与孩子们的较量中,他也针锋相对,让孩子们心服口服。就好像他给莫杭治画画像一样。马修老师的做法让他感到无奈,同样增加的还 有心中对老师的服气。

  电一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老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后来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助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对比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后院长在回答是自己创建的合唱团一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老师因得罪院长最后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一影开始时马修老师的自叙:当自己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老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老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后的电一影画面中,在马修老师站在楼下面,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后马修老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起走,当我们听到电一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一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老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这部电一影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同样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与宽容则能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共鸣!

  【第5篇】

  教师是陽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育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种族,不分肤色。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无处不在。

  在法国的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个失意的音乐创作家,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马修,给学生带来了希望的春天。那是一群问题少年,一群失去家庭温暖、同时又在校长的严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形成长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这位失意的音乐家,用自己的最真诚的心,给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动人的教师礼赞。

  爱心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群体,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 在盼望着爸爸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 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 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家庭给他们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他们受到严格的管理以及校长的虐待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让他们去设计伤害别人。面对这样的学生,学监马修,用他对生活的热情,温暖了每一颗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有各自的发展特点。而科学的教育,必须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的发展。而这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绝不能缺乏“耐心”。 电影中,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马修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们在感叹马修的强力忍耐力的同时,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个体,当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面对这样的问题少年,马修不仅瞬间将本应有的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虽然同是问题少年,但是他们却有各自的问题与特点。马修没有“一视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他成立了合唱团,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孩子们找到最适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独唱,副指挥。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在合唱团的位置,他们的声音也融为一体。马修用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用音乐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给他开小灶,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他的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

  责任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除了应具备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还 应该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而这个也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责任心”。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实施教学,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个几乎失去自我的幼小灵魂。结果,他成功了。合唱团成功了,他的拯救事业也成功了。他给“池塘之底”的孩子带来了人生的希望。记得影片最后,当马修不得不离开学校的时候,那群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张张纸飞机,向他们的老师,致以了最真挚的敬意和留恋。而这也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对马修的不舍,更是他们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美好愿望。马修离开以后,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马修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爱心、耐心、责任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园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儿”。马修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伟大的奉献精神,鼓舞了我们站在教育前线的教育者们。而现实生活中,随着教师负面新闻甚至丑闻不断充斥网络,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负面新闻所暴露出来的是目前教师队伍整体“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不够高”。随着时代的发展,部份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样不堪的现实,整治教师队伍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教师自身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教师这个职业,才真正称得上是“陽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张承辉博客”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41039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8日 上午4:31
下一篇 2022年4月18日 上午4:31

相关推荐

  • 有感于电影《天渠》

      文/尚书吉   干部就是真金子,好比春晖放光华。能让穷乡生五谷,敢教百姓好安家。   电影说:遵义有个草王坝,天渠近万挂悬崖。决战贫困党功伟,一方群众乐开花。干部不是天上神,农…

    问答 2022年4月18日
    000
  • 小马王观后感

      小马王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平面设计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富有丰富感情色彩的电画片——《小马王》,一匹向往自由的野马的非凡经历,从被捉。抗争直到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最…

    问答 2022年4月18日
    004
  • 韩国电影《釜山行》观后感作文

    《釜山行》与冷酷疾驰的火车头脉动并驾齐驱。以阶级逆袭与道德两极的寓言来看,《釜山行》如同奉俊昊在反乌托邦科幻《雪国列车》中一样尖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韩国电影《釜山行》观后感作文,…

    问答 2022年4月18日
    003
  • 汶上是哪里(汶上为什么是古中都)

    温县,原名中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最北部。 商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文河从北部和西部穿过,泉河等其他河流流经中部和东部后汇入小文河。全县位于文水上,意为“文水之上”,故名文上。 …

    问答 2022年4月25日
    003
  • 元宵节的四百字四年级作文

    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品;据说,元宵是因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而得名;元宵是一种带馅儿的甜食,是由糯米粉加上甜的馅料制成;元宵节就是因此食品得名。下面是张承辉精心推荐的元宵节…

    问答 2022年4月18日
    003
  • 怎样写好初中英语作文

    怎样写好初中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学习涉及到写作部分,英语作文在英语考试中占比很大,下面整理了初中英语作文的写作方法,供大家参考。 认真审题,确定时态人称关注题材格式,故事性文章一般用…

    问答 2022年4月18日
    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