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最后一天》读后感1600字
年前就看完了《苏联的最后一天》,大多数时候是用精力不济、不能读太耗费脑力的书的时间(比如睡前)读完的。
1.整本书大多采用美剧《24小时》的手法,尽管没有具体到时分秒,但是这种结构还是能让人耳目一新,期间再穿插了一些前后有联系的重大事件,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写历史的方法。如果要找出两样东西是能代表苏联并且大多数读者都关心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我觉的作者找的很准:
核按钮和广场旗帜
核按钮很好的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毕竟如果核按钮落到了”恶人”手里,也许地球就没了(不过,万幸,整个解体过程,核按钮都在“安全的手上”)。还有,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就是广场上飘扬的旗帜,没有比一面旗子替代另一面旗子的易帜更能代表权力交接了。所以,作者将对核按钮和旗帜的描写贯穿了全文,就像是整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一个个特写一样。
2.这本书让我全重新认识了戈尔巴乔夫。第一次看到戈尔巴乔夫的图片,记得是在某份报纸一版整幅LV广告上,就是下面这个图片。
我不认识这个人是谁,直到看到上面注了名字是戈尔巴乔夫,才把他的形象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联系起来。但也仅限于此。觉得他长得很像虎口脱险里面的主角之一。
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读完这本书,我对他的评价是正面大于负面的。他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瑕疵。不管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是总体上我觉着他是一个合格的人,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
无论戈尔巴乔夫想不想采取暴力措施,他最终都没有尝试。他还没有准备好出发一场内战。下令逮捕就意味着走上了通往血腥的道路。“我们不能挑起战争。我们不能。考虑到我们的人民现在的生活环境,这样做是在犯罪。
3.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叶利钦。叶利钦掌权之后如日中天的几年,我算是刚懂事,那时候突然间就对政治人物很崇拜(很好理解,小男孩嘛)。而那时候能接触到的报纸有限,报纸上的人物也有限,经常只能看到克林顿、叶利钦等人的大幅照片,那时候电视新闻也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只知道他站在世界权力的中心舞台上,是硬汉,但是不知道他的心胸尤其是对戈尔巴乔夫的心胸窄到如此地步,当然,也许是戈尔巴乔夫“真正伤了他的心”。
4.书中也提到了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当时还不算特别的有名,也不算特别的有权。时间的力量总会把一批人淘汰下舞台,然后带上来另一批在舞台上唱念做打。当时看起来籍籍无名,几年后就风生水起,人生啊。
5.看这种历史书就相当于在降落的飞机上看城市一样。先是隔着云什么都看不清,雾里云里看不清。然后慢慢的慢慢的有一些,模糊的影子,之后才有更具体的单个事物。
6.书中穿插着苏联人的笑话,尤其是政治隐喻讽刺笑话,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人开玩笑说,他们假装在工作,然后政府假装付给他们薪水,然后而农业面临的最严重的四个问题是春夏秋冬。
有一个健忘的老人站在超市外面,手里拎着一个空的购物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购完物了。
那个时期苏联人的幽默真的是令人佩服。我曾在网上看过专门收集苏联笑话的帖子,被选出来的笑话很多,但是整体素质非常高,有些能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建议有空可以找来看一看。
7.“祝大家晚安。”
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演讲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之后,苏联,这个面积巨大人口众多的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不复存。
在这个本应有全世界关注尤其是苏联人自己应该着重关注的时刻,却只有美国媒体对世界直播,当然,期间还发生了那只著名的属于美国记者的钢笔的故事,不禁让人唏嘘。不过,苏联解体应该是顺应了当时的潮流,否则不会这么平静的就结束了。但是,即使是结果平静,也只是看似平静,其实发生了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勾心斗角,那么多的你争我夺,甚至还有拼命一搏的政变。不过,即使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也只不过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已,而水下的部分也许我们永远都没机会得见。
喜欢读历史书,因为几乎任何一本些历史书都能重塑我对某个时代某些事某些人的观念、认识,但是不喜欢读历史书,原因在于尽管写的一切都是已经发生的、板上钉钉的、无法更改的了,但是任何一本书给我的感觉都是全部是推论,都是一家之言,都不是真正真实的历史,可是话有说回来,真正真实的历史存在吗?
“张承辉博客” 《苏联的最后一天》读后感1600字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4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