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读后感
杨军躺在病床上作者,做着梦,也是个真是的故事,一个勇士不怕牺牲的故事。她想念她的未婚妻,想写信,但想着自己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是不应该的。伤他的弹片被他收了起来后头被护士俞茜收了。军长沈振新感慨了群众条件很好。是的,解放军最有力的依靠,就是群众了,有这样的群众条件,仗也会好打许多。沈振新作为领导,自然要去前线,妻子就是医生余青最后在一起惜别,余青怀孕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爱人怀孕却不能在身边陪她,连承诺写信都能让对方开心很久,这是战争里的温暖。秦守对张峰华的话感动到了,杨军对他的爱护,对百姓的爱护等让他很是羞愧怪着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杨军那样对待新同志。秦守坚定了信念后心情也变得愉快了。
峄枣战役大获全胜,红色的捷报让刘胜吃着大葱都能感觉到是甜的,战争辛苦且可怕,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而是继续演练。刘胜和潘文藻的对话让他心情有点低沉但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渴望。他想要战斗。其实解放军中有很多像刘胜这样的人,思想固话,认为抢了敌人的武器就叫叫花子,是不好的,但沈振新说,红军的老话,在战斗中壮大自己,我们要用艰苦的劳动去获得收获。领导们去看演戏,枪声,打响了。刘胜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多战斗的渴望,他让沈振新有事一定要叫他们,他从来没有退缩,他生着病,却依然在坚持。战斗演戏和真正的战斗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解放军们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叶玉明死了,张德来帮他去跟张大娘挑水,她们在叶玉明的坟前哭,战争太残酷了,不管他是一个多好的人,都免不了被死神的镰刀夺取生命。悲痛,但是没有办法。秦守和王茂生看到了运粮,运弹药的支前部队,听到了大炮的声音……战争,要开始了,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屠杀,要开始了……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描写了战士们的坚守和艰辛,作者毫不隐晦的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不怕牺牲的勇气,文章中描述解放军战士的“全战壕的战士们,和出口的子弹一样,猛然地飞蹦出去,完全忘却了上空的敌机正在嚎叫着扔下雨点般的炸弹,他们急风骤雨似地扑向了敌人。”敌人很强大,环境很艰苦,资源也匮乏,在这种环境下,战士们还是坚持守着自己的土地,毫不畏缩。涟水撤退,正是在上述严肃的情况下做出的正确决定,双方力量悬殊过大,解放军有胜也有败,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所有的撤退都是为未来的成功做铺垫。
干部们去吴庄参加会议,十几盆木炭火,身穿棉大衣或皮大衣的军官们挨挤着火盆旁,环境真的太艰苦了,哪怕是军官,也没有什么特权,我们现在所享受的暖气,空调是不存在的,那时候的中国这么穷,国土这么乱,除了忍受还能怎么办,哪怕这样,他们也毅然决然,没有丝毫退缩,为了中国,为了人民。沈振新说,战争就是这样,不是敌人消灭我们,就是我们消灭敌人。是的,战争很残酷,站在不同立场的战士更加残酷。形式很严峻,但是解放军们没有害怕慌乱,他们沉稳的开着会,想着办法。敌机的轰炸宣告了战争的开始,和平的幻想被打破,解放军们,要开始爬山了,上高峰,斗争是艰苦的。姚月琴带来了电报,战士们的执行任务改变了,沈振新念了电报,战士们感到满意,语言的力量,很强的煽动性,战士们的情绪高涨,就好像,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环境很艰苦,是真的十分艰苦,哪怕放晴了的天气也十分寒冷,光靠着一件大衣是没有办法驱寒的,我们都知道。刀口样的风吹来,太辛苦了,这样残酷的环境,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忍受的。就好像,是对他们的考验,考验他们,能否从这样的环境中厮杀出一条路,一条能让中华崛起的路。战士们的心情变得炽热,回去的路上也格外急切,他们时刻准备抛头颅洒热血。
李尧和汤成替沈振新整理物件,精简再精简,带了他经常要看的书,和他休息时唯一能玩的贝壳做的围棋。身为一个领导,不说带些必备的,就是随便一个普通人的东西,我想也比他多的多吧。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解放军俭朴的品质。姚月琴的心情很低沉,以前的她一直天真活泼对解放军充满希望,而现在,她竟然忧愁起来,机要科长通知她到后方工作。她感到了悲哀,愤怒,无力,她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她的思想其实有点偏激,她看不起后方的工作,认为后方的工作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她渴望到前线,她认为那才是她能贡献精力的地方。沈振新劝她,后方也是工作,也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试图改变她的思想,也使得姚月琴的心情平静了一些。姚月琴还是太年轻了,没有意识到不管在哪,都是斗争,也许他们很有上进心,争强好胜,引导正确,就是斗争的积极性。谢家声代替她做后方工作,他的心情也沉闷抑郁,但姚月琴大概是因为年轻,还不懂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在其位谋其职,她的表现很自私,听到谢家声要代替她,她的心情突然以明眼人能看到的变好,没有一点隐藏,而后,才是想到可能会伤害同志感情,她惶惑而又不安,两人争执了一下,谢家声搬出了组织,姚月琴把皮包钥匙密码本交给了谢家声。
西北风的袭击,轰隆隆的炮声,高低不平的冰滑的山道,都是残酷环境的真是写照,作者一直用着不同的文字来描写环境的艰苦,以此反衬战士们坚持忍耐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决心。作者用缩地法形容战士们征服疲劳和饥饿的的方法,显得战士们苦中作乐,很是聪明且愉快。在战士们的安抚下,百姓们对战争的恐惧平静了下来,让出房间安置百姓伤员,充分体现着人民的重要性。
洪峰使用游击战术去敌军抓俘虏,靠着大家的配合及洪峰的正确领导,圆满完成了任务,甚至吃了顿好饭,其中有老战友给的,也有葛大娘给的。人民解放军处处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是人民的子弟兵,因而受到人民的拥护,解放军的将领和战士们也不负众望,个个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选择站在人民一边,战无不胜。野战军司令部给梁波带来了红头绝密文件,梁波觉得振奋,夸下海口,夜半,侦查战开始,枪声打响了……
天亮以前,华东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以莱芜为中心的蒋介石军队五万余人的包围,领导和其它同志听取梁波一天一夜先遣工作和敌情的汇报,最后决定当天下午八点开始正面进攻,大家对准了钟表时间,向着八点的目标移动。沈振新的一声射击,大战开始了。文中把蒋介石的军队叫蒋匪,表现出鲜明的立场,蒋介石军队的领导,一个师长,身体肥大沉重,在哪个战乱屋子匮乏的年代显得极其违和,侧面讽刺蒋介石。他一起凶恶,让失误的人提头来见,表现出不近人情的一面,和解放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蒋军队的团长为了执行连保连坐的军纪,在阵地上,抢决了丢失地堡的那个断了腿的排长,太残酷了,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仅仅是因为那可笑的连坐,何莽的严酷的命令和无情的镇压,让士兵们产生了惧意,死守着地堡。对于受了伤的,何莽采取了最可怕的手段,死了的就地掩埋,重伤的秘密活埋,哪怕是参谋长,也没有逃出,这么残忍可怕的行为,他毫不知反省,甚至有点愉快,尤其是对于他罪恶手段的效果,很是满意,我不知道蒋介石是怎么选拔出一个变态出来带领着这么多无辜的将士在这里送命,在他们的衬托下,解放军就显得近人情的多。如后文中,刘胜,陈坚在徐昆拍他们肩膀的时候,为着对上级首长的礼貌和被他的亲切的感情多动,像孩子受宠一般地站立起来,跟何莽形成了鲜明对比,差别之大,令人深思。
天开始下雨,战地的雨夜,黑的伸出手来也看不清自己的五指,黑的叫人发愁可怕,脚下水湿泥滑,战士们的身体渐渐的沉重起来,前进一步,要用更多的力量,认不清道路,找不到目标。敌人狡猾的使计,秦守对王茂生说瞎眼战神经战,不理它。总攻开始以后,连天气都跟大家作对,环境太差,看不清东西,心态也受到了影响,营部又迫切要求。整个吐丝口镇激烈地动摇起来,枪弹和炮声的凶猛密集像疾雷狂雨卷带着暴风倾盖下来,地堡炸翻,房屋倒塌,地上的万物都颠簸颤抖起来……硝烟,尸臭,石东根向大家喊到同志们,趁热打铁,杀过去……在这样充满斗志中,团长刘志接到了连续不断的捷报电话,突然受到了敌人的反击,又突然收到了敌人的投降,罗光伏感到怀疑,结果敌人扔了手榴弹,炸死了很多战士,敌人太狡猾,解放军又太过朴实,一时着了道,这更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变得更加勇猛无畏,一阵的冲杀敌人真的投降了,敌人的团长,那个毫不犹豫处决了排长的人,哆嗦这声音喊到,我是团长,不要打了,缴枪吧。不涉及到自己时,他可以冷血到骨子里,一旦危及到生命,立马选择背弃自己的阵营,恃强凌弱,蒋介石军队有这样的人当领导也确实太可悲了。
一切都已经完结了的何莽在最后,还在喊叫怒骂喝令着地下室门口的卫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他的仇敌,他已经疯癫了,他还风光的时候,就无比残忍,他已经落魄了,还是如此残忍,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他意识到死亡快要来临,他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别人好过,太病态了。他或许代表着国民党军官的典型,平时过的太好,灾难来临后才会这么无力。副司令李仙洲被放弃了,还有他的参谋长,文中也描述了他的身体,肥大笨重,由此国民党的生活条件可见有多好,没有人回来救他们,他们正试图自救,他还在幻想,还在幻想回到济南,对付共产党的军队,他想最后一搏,用战士们的鲜血给他铺一条活路。秦守本和王茂生合作,抓了副团长还有师长,他们由衷感到自豪。这里其实也有极大的对比,国民党军队残忍无度,视人命为无物,解放军更珍惜生命。
李仙洲突围了两个小时,还是没能够逃脱无可挽救的悲惨命运。姚月琴在战场上捡到了一个四寸小手枪,像捡到了一个大宝贝,很是骄傲,可见解放军之艰苦,连捡到个手枪都能如此珍惜,也侧面反映了环境之艰苦,连军事武器的供应都跟不上,解放军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还能打了胜仗,不可谓不骄傲。从国名党那里找到的罐头是领导们的大餐,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看着这样的解放军觉得十分可怜,但他们苦中作乐,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战争胜利之后,他们连睡觉,都踏实了许多……
沈振新听了胡克的汇报,刚开始有点不悦,当听到张华峰所在班捉到了一个完整的营,沈振新的脸上突然散发起光辉来,那种快慰的神情,这位向来不喜形于色的长官,在听到这样的消息时,喜在心头,笑在眉梢。他说,有了这些智勇双全的战士,我们就有了胜利。我们看到了解放军的朴实。石东根在胜利中膨胀了,骑着美国的马,还想穿着国民党的衣服拍照,沈振新问他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石东根有点不知所措,沈振新又问你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石东根摘下了国民党的帽子。不管在多大的利益面前,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底线,这是共产党教给我们的。石东根受到了小惩,写总结,有点不情愿,但是不能违背首长的命令,沈振新让他把缴到的东西都充公,小小的插曲,也没有影响沈振新的好心情。
播报员悦耳的富有魅力的声音在沈振新的心里激荡了许久,播报员的声音,是胜利的声音,沈振新马上要进入幸福的梦乡,莽撞的汤成闯了进来,手上拿着一个绿色的小罐子,沈振新的妻子余青给他写了信,讲了很多关于杨军和他的妻子小菊,沈振新的情绪突然低潮了起来,杨军和小菊这对战时的情侣尚且能够在乱世中恩爱相扶,他和余青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不能够相见,连胜利的消息都不能一同知道,反映了时代的残酷性。沈振新让人发电报告诉后方这个好消息,姚月琴这时候很有眼色,她立马懂了沈振新的意思,杨军的父亲被反动派打死,母亲被关在牢里,妻子阿菊不远千里找到了杨军,让李尧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对反动派厌恶到了极点。沈振新迫切的给余青回信,连不是自己的笔都没有发现。
沈振新给余青写了信,写到手酸,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从行动中表达的爱意掩盖不住。华静和梁波在聊天,聊战争,聊解放军战士,也撩敌人,华静很喜欢听这些,梁波也愿意给她讲,梁波可能是说累了,又或者是只有自己在说,让华静也分享一些故事,梁波夸了她,她故事讲的很好,但华静有点不满,她也希望听到梁波自己的故事。梁波真的以讲故事的口吻讲述了他差点死去,死神留在他身上的印记,弹片划破的口子留下的伤痕,梁波觉得没什么,这或许是解放军必须经历的事情,把生死置之度外,而华静却觉得可怕,就像马戏演员,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梁波让华静和姚月琴认识了,姚月琴对华静感到尊敬,就像中学生对大学生的那种,在那个年代,读书分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地位要高一些,华静发现了姚月琴藏着的袖珍手枪,她们突然讨论到梁波,姚月琴说梁波要独身,华静不信,她对梁波是有想法的,她装作睡觉,从姚月琴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梁波的事。
华静和姚月琴很快就就发展了战时的情谊,华静要走,姚月琴很不舍,送了她很远还不愿意回,留恋了很久欣赏了风景,才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见到了黄达和胡克,想躲,但是没办法躲,胡克很生气,不明白为什么姚月琴要冷着他,不理她,他质问着姚月琴,姚月琴其实觉得是因为和他恋爱,才被调入后方,所以对胡克有隔阂,想要思考一下组织和恋爱到底在她心中怎么样,但是看到胡克,她觉得内心情感受到了冲击,她想继续和胡克好好的,在不影响自己工作信仰的前提下,胡克很焦急,他想立马和姚月琴在一起,但他尊重姚月琴,他问她什么时候能一起,姚月琴说战争结束以后,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像姚月琴这样,把家国大义放到儿女情长之前的解放军形象。姚月琴问什么时候能结束战争,梁波的回答让她陷入了沉默,梁波听说她在谈恋爱,姚月琴坚定的回答说不谈了,梁波夸了她,说着社会主义就要靠你们,我们破坏旧的,你们建设新的。姚月琴听完受到热烈的鼓舞,她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奋斗方向,她光荣而骄傲。共产党理想而崇高。
石东根心情不太好,刘胜以为他喝醉了,原来是被沈振新说了,石东根确实喝醉了,醉样吓人,把通讯员小鬼吓坏了,石东根吃了药,脑子清醒了一点,隔了一晚,石东根又精神饱满,当他看到解放军戴着不合适的国民党军帽时,有了种想把它们都摘下来的想法,但是,解放军太穷了,物资匮乏,没了这些衣服帽子,他没办法再去找新的。他表情严肃,声音威严,但是略微嘶哑,“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走到一个解放军前面摘下青天白日的帽徽,扔向远处,其他解放军也纷纷这么做了,他说,蒋介石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消灭他,我们是被压迫的一方。很流畅很有力量。石东根的话和行为让人很振奋,那时候就是这样,阶级立场鲜明,阵营分明。刘胜打电话来慰问了一下石东根,石东根很高兴,也很有斗志。石东根给田原讲战斗故事,很认真,很有感触,也很新鲜。开会的时候石东根和领导争吵了起来,他是持不同意见的,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不顾大家的意见,每次的争吵都会有新的结果,更符合民心的结果。
大地欢笑了,草长莺飞,郁郁葱葱,在春风里荡漾。杨军的妻子阿菊在小溪边洗衣服,有她的,也有杨军的,哼唱着她的江南山歌,杨军听到了,过来找她,两个人谈了会儿恋爱,阿菊要给他做鞋,杨军的心飞向了前方,飞向了战斗,两人即将离别,很痛苦,也很激动,用着他们自己的方式,平淡的,享受着乱世的生活。杨军向俞茜讨要之前被她收走的弹片,俞茜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他一直记得,这是他的荣耀,他战斗的标志,不能丢。同志调侃他,阿菊重要还是弹片重要,杨军已经习惯了,他没有理会。同志们筹钱给杨军,民主同意的。在余大娘等人的促成下,打算让杨军和阿菊夫妻团聚,旧事新办,阿菊很是紧张。黎青收到沈振新的信了,打算回信,但是阿菊看着她,似笑非笑的说这回不要写我俩的事了。阿菊很好,做了三双鞋给秦守本,李尧,还有张华峰的。俞茜找到了弹片,杨军看她将弹片保护的很好,杨军很感动,觉得那天对俞茜的态度实在不好,两人互相道了歉。俞茜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护士而不是像杨军一样的革命者很是难过,难过到哭泣。黎青给姚月琴写了一封信,阿菊把鞋子做好了,把鞋子和黎青给姚月琴的信一起放到了针线盒里,回去了。她的心情很好。大家的思想都很崇高,解放军内互相尊重,相处的极为和谐,后方人员也不落后,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只是后方工作人员,也可以毫不犹豫的奉献生命给共产主义事业。
蒋介石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着,继续和共产党对抗,开始了新的进攻。解放军已经很疲惫了,不是战死,而是被他们拖死,但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他们唱着歌,像星火燎原,在他们心中激荡。共产党还是坚持自己百试不爽的法子,打游击,只要能胜利,就赢得光彩。他们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等我死亡慌了阵脚,他们还能开着玩笑,让人心情莫名愉悦了起来。
战士们突然谈到鬼的话题,有没有见过鬼,长什么样,大家都在开玩笑,王茂生说,有三种鬼,一是日本鬼子,二是美国鬼子,三是二鬼子,张德来补充还有蒋鬼子,由此可见,蒋介石到底在解放军心中是个什么地位,和日本美国相提并论,讽刺至极。战时的情况已经这么紧急了,解放军竟然还组织着队伍去帮老百姓抢收麦子,可见老百姓在解放军那的重要性,没有比群众更为强大的力量了,解放军深知这一点。火,燃烧着村庄里的一切,敌人没有目标的胡乱打着,就连对着孩子,也毫不同情,蒋介石的军队太残忍了,没有人性,罔顾他人性命,命运也从不会偏向他,这样的人,是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华静对战争感到新奇和振奋,她觉得战斗是很有味道的东西。要我们现在的人,对战争什么看法?血腥,恐怖,害怕,她一个女的,却凭空让人觉得热血沸腾。她对战争感到自豪,她能够进入战场,能够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她很激动。连觉都比平时睡得好了许多。
部队开展了战前准备,华静看着很轻松,好像已经战争胜利了。对解放军的信任,是从心里就有的。刘胜心情不太好,因为来了电报说不能打仗了,陈坚来安慰他,刘胜想不明白,又叫牵制敌人,又不让打仗。他们已经把战斗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打仗,就愧对于心,愧对于人民,可是解放军要的不是只会打仗的蠢货,因此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有碰撞。军部又来了电报,让队伍马上出发,刘胜又兴奋了起来,刘胜用他得意时才有的尖声说要我们长翅膀飞哟,话虽如此,也盖不住他的高兴,马上就要战斗了。他们期待着下一个胜利……
共产党那种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献身革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国民政府由美国人支持,有全美的装备,有最先进的战斗武器,有充足的食物,而共产党只有普通的枪支弹药,而且还要经常饿着肚子战斗,但他们有最勇敢的战士,最崇高的理想以及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这就是共产党最终胜利的原因。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
作者把张灵铺的骄纵、冷酷、奢侈、虚伪和狡诈有手中的笔写了出来。他率领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连水城,我似乎看到了沈振新得到胜利的喜悦。为沈振新的胜利而感到欣慰,更为张灵甫被同僚坑害而失败感到悲哀。一代抗日英雄没有战死在抗日战场上,却不幸死在了内战里。如果汤恩伯能够伸手援救张灵甫一把,那么这位伟大的抗日英雄也不会走投无路,最终落得冤死战场。司马迁以前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鲜血在敌人的阵营上漫延,大批大批的敌人放下了武器,战斗的激烈程度不仅没有减退反而继续增长,刘胜陈坚团的队伍还在腰上和敌人恶斗,石东根发布了命令,战斗在山洞门口激烈展开,林平在和敌人的搏斗中牺牲了,石东根让杨军接替他的位置,鼓励着士气,说给林平报仇。刘胜的处境很艰难,但石东根的处境更艰难,如果刘胜不带人来,洞口就会失守,于是刘胜让王鼎带人支援,自己守着这里。敌人很狡猾,解放军虽然守住了洞口,但一直承受着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刘胜被逃窜的敌人袭击了,腹部受了重伤,但他更关心的是洞口打的怎么样了,胜利的信号升入空中,刘胜知道,英勇的战士,夺取了山洞后战士的阵地,那里的敌人,已经被歼灭了。
刘胜在屋里救治,陈坚赶来看他,刘胜忙问前面怎么样,他的语言已经断断续续了,仍然希望能够捉住张甫灵。他像个迟暮英雄,仍然能够激起别人的斗志,甚至给人一种他不是性命垂危,而是十分清醒的感觉。刘胜需要输血,邓海毫不犹豫的让输自己的血,院长很感动,刘胜感觉自己要不行了,他拿出了十五年前参加红军时事务长给他的一元票券,邓海感动的热泪盈眶,刘胜没有撑住,还是去了。刘胜魁伟的形象,永远活现在刘胜和陈坚眼前。
全书在刘胜的死亡和解放军的胜利中迎来了大结局。“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被战火烧的已经残破不堪可看上去却依旧鲜艳的红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峰顶。山下,一片欢声雷动,士兵们高举着枪杆,庆祝着战争的胜利。”脑海中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了这里,看完了《红日》,心情久久不能恢复平静,虽然没有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那种激荡,但战争的残酷,战场上的人性,完完全全展现给读者,让我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红日》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小说虽然进行了一些语言处理,但他们的精神仍在,他们虽身先死,但他们的灵魂却依然支撑着祖国的旗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展现着她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民族本色,塑造着引以为傲的伟大。在伟大的背后,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身躯与生命换来民族的崛起。
在小说的开头,战士们悲伤地讲着战斗的失败,战友的离去,讲着那不忍回忆的一幕幕。家乡沦陷,国家危急,他们勇敢的站出来,保卫家乡,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他们前仆后继,失败了也不气馁,他们斗志昂扬,他们依旧坚守一线。还记得书中很多人正因要调到后方工作而失望、悲哀,所有的人,所有的战士,都期望自己留在战斗的一线,无论是负伤的战士,还是十分年轻的女通讯员姚月琴。还记得遭受敌人残酷迫害的苏北妇女阿菊,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找到丈夫杨军。
“张承辉博客” 《红日》读后感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4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