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为什么中药只能煮两次,不能超过三次?
- 为什么一贴药不能分两天喝?
- 我再总结一下!
关在家里“弹尽粮绝”
在疫情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我平时忽略的问题,就是因为出不去,患者手里的中药不够,离去医院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很多患者2天吃一片中药,3天吃两片中药。
因为患者自我发现觉得这样做很方便,就让我开了一周的药,吃了两周。
病人问我:“朱医生,你看这样可以吗?”
我说:“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的,但如果不是特殊情况,一天吃一贴中药。”
病人不解地问:“朱医生,不会吧!中药我熬了三遍就很烈了!味道不淡,为什么不呢?”
我说:“不行,因为我要保证你的疗效。如果疗效不能保证,那我为你偷懒就没有意义了。至于为什么不行,我会详细解释给你听。”
为什么中药只能煮两次,不能超过三次?
中医分初煎和二煎,其实并不古。在最早的《伤寒论》中,张仲景几乎在每一个方子的后面都写下了详细的煎药方法,而且大多数方子只需煎一次,几乎所有经典都是煎一次。
药什么时候需要煎两次无从考证,但清朝及清朝以前的医书几乎没有提到中药需要煎两次。但是,什么时候开始煎两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煎两次。以下是我的看法,不具权威性,但我有自己的逻辑。
需要处方发挥治疗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药物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稍有了解的中医都知道,方子可分为君、臣、佐、使。顾名思义,“君”就是君主的意思,君药就是方中以其为主要功能的药物。一般来说,君药在处方中所占比例最大,比例顺序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所以煎药后倒出的汤药比例也应该是君药>臣药>佐药>使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第二次煎药,药物比例还是一样吗?
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药方里有五种药,排除其他药,我们只说大枣。按照传统方法,当熬制大枣时,需要打破表皮以暴露枣肉,以增加大枣药物成分的沉淀。煮过枣子的人都知道,枣子基本上煮20分钟就熟了。红枣煮熟后,几乎没有红枣的味道。所以,如果大枣第二次煎,煎出的成分肯定和第一次煎的相差甚远。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其他药物上。那么,第二次煎的药和第一次煎的药比例一样吗?如果药物比例不同,疗效能一样吗?要知道医生在开药的时候有时会把药量计算到1g,在古代甚至会计算到“分”(一分约等于0.3g)。所以我一直跟我的病人说,第一次煎药管煎中药,第二次煎药用第二次煎药管。这是为了保证至少一次煎药的比例正确,从而保证疗效。
有时候我在治疗危重病人的时候,会指导病人贴14次药,喝一个星期,而且一次只喝第一次煎的水,不用煎第二次。这相当于一天喝2贴,这样见效快,保证疗效。
为什么一贴药不能分两天喝?
患者把一贴分成两天喝只有两种方法。
先把药煎三遍,甚至四遍。这样患者总会误导自己说“朱医生,你的中药煎了三次还是很强的”。
疗效不是用中药的“颜色”来衡量的,而是用实际效果来衡量的。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第一,我给孩子开的调理药,一般都是煎得颜色很浅的,因为不管煎多久的药,都没有“颜色深”,但是颜色浅不代表无效。第二,有些药物即使煎几次仍能沉淀出同样的颜色,如藏红花。西红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耐泡性。解放初期,药师鉴定藏红花时,浸泡了四次,颜色没有成为依据之一。所以颜色不是判断中药疗效的标准。
“猛药”“色深”就是“良药”的想法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如果我只是加一种药,可以保证煮出来的药汁“浓”“深”,但是对于疗效来说是没用的。
第二,煎两次,但一天只喝一次汤,即第一天喝第一次汤,第二天喝第二次汤。这样做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的处方是根据一天两次煎服的剂量。如果一天只服一次汤剂,无疑是只服了一半的剂量。因为现在的疫情期是特殊情况,没办法,偷懒也不是名正言顺的办法。
就像你把一天的饭分成两天,你不会觉得饿吗?同理,两天吃一次汤,药效也不够。
我再总结一下!
为了有效,
不要把中药反复熬,
两次正好。
三次以上徒劳无功。
为了有效,
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
果汁颜色并不重要,
又厚又黑,不好!
第一次写打油诗不要笑!不要笑!
#人人健康超级联赛# @人人健康
“张承辉博客” 中药敷多久(中药一般贴多久)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8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