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鲜冷冻肉产业势必迎来复苏,跃升需要“时代之星”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肉类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均迅速增加。
最为广泛且权威的研究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定期公布全球肉类消费报告,从近一期更新的数据中可看出,中国虽然为全球肉类最大的消费国家,但是中国国民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约处于每年为50-60公斤区间)仅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均肉类消费的一半左右,从侧面反映出,围绕着肉类消费相关的产业存在着长足的发展空间,它们的“天花板”显然是不低的。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激发了对于肉类的长期需求,从终端上最终拉动着我国鲜冷冻品行业的升级迭代,大步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冷链仓储物流及技术的铺开和进步,冻品贸易垂直服务于B端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出现,生鲜电商和社区O2O买菜等层出不穷的C端新零售模式兴起,特别是后两者的出现,极大契合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诉求,以及以新一代的数据、技术和模式不断驱动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也在推动鲜冷冻肉行业在近年积极的“放量”。
另一方面,“科技”的渗透率快速、主动或被动提升,以及产业的流程再造、供应链革命、食品安全溯源、追踪和检测等一系列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也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产生。而每解决一个难题,都预示着将解放出较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这是行业持续跃升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的肉类消费量若然被长期“看涨”,除了本土产量之外,就得靠进出口贸易,而进出口贸易则绝大部分以鲜冷冻肉为主。我们对比国内、进出口鲜冷冻肉两者的规模增速发现,自2015年起,后者成为了国民鲜冷冻肉消费最主要的“增量”来源。
落实到具体的宏观数据,从近年来的进出口(金额)发展情况来看,鲜冷冻肉行业自2018年开始至今依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维持着较快的同比增速。
我们看到,即使在疫情出现的去年,进口金额的同比增速约为100%,全年规模首次跨越了1000亿人民币级别,而2021年上半年虽然继续受到海外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但仍能维持正增长,正如大多数业内人士判断,预期到今年末,鲜冷冻肉行业的全年进口金额还会创下新纪录。在可见的未来,疫情的受控与消退,鲜冷冻肉行业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复苏。
而疫情期间,进出口贸易更需严格检验、检疫,保障食品健康。优化交易和物流方式,提升操作设备设施标准化、减少人工装卸搬运次数和人为接触频率等,加速成为进口鲜冷冻肉领域的重要方向。
综合上述,可以预见的是,由三大因素即科技和数字化趋势,由冷链仓储物流而生的鲜冷冻肉行业,以及成为肉类消费新增长极的进口(跨境)贸易叠加之后所交汇形成新赛道,其长期增长潜力或许被远远低估。其中,垂直于跨境贸易领域为B端提供产业链全流程、多层次的鲜冷冻肉产品综合服务平台,或将成为产业互联网投资中拥有大机会的“时代之星”。
今年以来,多起融资事件的出现也证实了这一判断。仅下半年,包括不限于生鲜冻品供应链平台飞熊领鲜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牛羊肉产业互联网平台“冻师傅”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B2B供应链服务平台“冻品到家”完成近亿元B轮和B 轮融资。
并且,资本加持后,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行业参与者的含“科”量、供应链实力等底层能力与运营效率均将快速提升。也即产业互联网投资中拥有大机会的“时代之星”,可能被加速缔造。
2、北京建设“拔得头筹”,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反观当前的市场,是否已存在成为“时代之星”潜质的参与者?
深入复盘行业参与者名单,北京建设(0925。HK)尤其醒目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主要原因下面道来。
北京建设的一大发展重点为建立全国性冷链物流设施,并基于此,通过附属公司中国冷链产业投资集团(简称:中冷投资)自主开发了冻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冻品e港,进一步开拓贯穿上下游的冷链业务。
冻品e港信息化、平台化、科技化以及功能齐全的新型冷链业务模式,匹配鲜冷冻肉进口需求且直击行业痛点,使其迅速成为冻品B2B服务领域的领先者。根据了解,冻品e港的线上平台注册用户已逾10000家,其中大部分为肉类经销商、国际贸易商和加工厂;平台上售卖超4000种肉类和水产品,可实现用户之间的撮合交易。
具体来看,冻品e港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高科技技术为基础,通过简洁的操作页面实现了全服务场景覆盖,提供国际贸易、在线商城、冷链仓储、冷链物流、冻品加工、供应链金融六大服务;以及智能流程化管理,包括不限于产品溯源追踪管理、在线订仓与库存管理、供应链金融全程监管与资金流向把控等。
这些核心能力,不仅能助力进口冻品供应链的全链条优化,大大方便B端冻品贸易商采购全球优质冻品的业务路径,提高其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同时可能让利C端消费者,还符合这一产业在疫情常态化阶段,通过优化交易与物流方式从而更好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诉求。
另值得注意的是:
其一,随着冻品e港业务规模的稳步扩大及高科技技术的成熟应用,其数据能力不断外溢,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的价值参考,例如发布冻品细分指数——中冷指数。中冷指数采用严谨专业的帕氏指数编制方法,基于商务部5000余家肉类和水产批发市场的肉类和水产价格数据,有效赋能决策。
其二,冻品e港不断扩大“朋友圈”,快速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上的影响力、赋能力,构建关键“护城河”,例如与兄弟单位天津中渔形成线上线下业务联动,一同把握进口冷链食品安全重要关口。
其三,冻品e港旗下“828冻品交易节”品牌主题活动已成为反映行业发展盛况、带旺交易规模、常态化的行业盛典。第二届828冻品交易节近期圆满成功,80家海外厂商,20家商会和使领馆代表,800家国内采购商齐聚线上,再度显现其线上线下的业务实力,并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为进一步推动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体看下来,北京建设旗下冻品e港称得上中国境内冻品产业功能齐全和先进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同时实现商家、消费者,以及企业自身更好的获利,可能借此形成真正良性循环的竞争优势。
3、产业协同 “轻装上阵”全力攻占市场先机,强化龙头地位
进一步展望,冻品e港能够如何进一步推动业务发展,最终去向何方?
据了解,冻品e港针对系统安全的等保测评正在进行中,计划提升系统安全等级;与瑞云冷链、上海广齐冷链、冷网科技在区域性冷链配送业务达成意向合作;与平安银行、北京农商行、南京银行等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扩展大使馆渠道与肉类协会、农业及畜牧场协会等建立良好关系。
同时,看回其控股股东北京建设。冷链发展业务之外,北京建设多年布局发展物流地产、工业地产等相关业务,预期能够对其业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与之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并已启动与各种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
举例来看,根据北京建设中报,其目前已达成协定的冷库地区包括:大连保税园区、大连降级技术开发区、上海奉贤区、上海洋山自贸区、上海浦东新区、广东湛江市和甚至盐田区等,基本上已形成沿海港口仓储网络的搭建。
而由于过去一些年,中国冷链行业受到高投入和低资讯化等影响未进行或不够彻底改革,目前发展仍大致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甚至尚无一家企业可以面向全球提供冷链仓储服务。
也最终表明,以冷冻仓储见长,或者说真正有能力打造战略闭环,通过深度赋能提供功能齐全、科技先进服务的冻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更有望把握住这一新赛道的时代机遇。北京建设,是冲击中国冻品功能最齐全和最先进的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头号参与者。
此外,从已披露的业务情况看,北京建设将贯彻轻资产化进程,全力攻占这一市场的先机。
北京建设已建立物流资产运营管理中心,重点落实成熟物流资产的出租率及运营效率提升,持续创造稳定收入,未来将运营稳定的优质项目打包通过资产证券化或出售等方式实现退出变现,践行集团“融、投、管、退”的商业模式,实现减负、再投资与分配。
根据此前公告,北京建设已计划将在北交所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出售旗下新辉国际以及新阳置业各自90%的权益。可以预想到,此次出售事项落地交割后将为其回收可观的现金收入,深化轻资产化进程。
也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鲜冷冻肉的“供需失衡”造就产业互联网投资中的大机会,在各类资源全面就位,以及北京建设推动业务发展的步伐加快后,其龙头地位可能进一步强化,随着行业的复苏与跃升而汲取足够的成长能量,值得拭目以待。
本文源自格隆汇
“张承辉博客” 国内十大冷冻肉进口公司(国内冷冻肉品牌) https://www.zhangchenghui.com/88995